或者說,現在應該將火刑臺所在的廣場,理解為一個緊鄰主體建築的“半開放附屬空間”——三面被教堂建築包圍,另一面則是矮臺,方便民眾聚集圍觀。
至於火刑臺上方的頂部,依舊算是露天的,但四周有迴廊的拱頂作部分遮擋,這些遮擋物是可調節的,目前尚處於關閉狀態,它們上面裝載的玻璃,與教堂穹頂的壁畫共同組成了這套“點火用”的複雜聚光陣列。
範寧一幀幀地將這些情況記在腦子裡,開始醞釀一會的聖樂公演進入後半段後,自己的營救行動路線。
第二環節是行聖道禮儀。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瑪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瑪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什麼哭。他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裡......”
壇前,一個約莫十歲的輔祭男童站在那裡,他穿著過大的白色祭披,小臉在青灰色光線下慘白如紙,捧著厚重經文的手不住顫抖,羊皮紙書頁發出細碎的沙沙聲。
《約翰福音》中的句子被念得破碎、淒厲、令人窒息,貴族中有人挪了挪身子,後排的民眾裡響起幾聲壓抑的過重呼吸聲。
隨後是第三環節,聖體聖事。
“......他們吃的時候,主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
這是彌撒的核心,也是上主臨在的頂峰,受邀觀禮的圖克維爾主教舉起無酵餅,冷青色光線照在象徵聖體的白色圓片上,折射出幾分慘淡的意味。
“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
圖克維爾主教悲憫的語調在迴盪。
殷紅的葡萄酒被注入杯盞,教眾們魚貫上前領受聖體。
範寧忽然不知怎麼,覺得眼下這一幕有些似曾相識,脫離景物人物表象的,更本質的似曾相識。
他在想象一間承載著凡俗生物有限生命的院落——迷霧上空的重重秘史編結如髮辮,在長河中漂流的事物累積太多,近乎無限,於是投下的鬼祟陰影,總有區域性交織重疊,而自己目前所看到的,正是與曾經的“自己”所經歷的某些事情交織重疊了。
為什麼呢?
究竟和過往的何種事情相似呢?
範寧忍不住跟著主教念出了後面的禱文,像是自己曾經在某個“最後的”場合所下的諭旨一般:
“......但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直到我在祂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
教堂的光線似乎隨之黯淡了幾分,燭光搖曳,將主教和侍從們的影子投在高聳的牆壁上。
“轟隆!!!”
忽然範寧的思緒被一聲沉重的悶響打斷。
教堂面朝審判庭院方向的巨大門扉,在鉸鏈刺耳的呻吟中,被兩名魁梧的修士緩緩推動了!
豁口緩慢而凝持地擴大,一股裹挾著潮溼泥土和隱隱硫磺氣息的冷風開始灌入教堂,吹得燭火一陣搖曳!
彌撒儀式結束,公審大會即將開始了!
“請奏復活節聖樂。”
“《a小調進行曲與眾讚歌》,創作暨主持者,聖樂審查院首席抄譜人範寧。”
波格雷的語氣平緩、低沉,似在報幕一般。
於是教堂內萬千束目光,盡皆匯聚到了唱詩班的那一層,匯聚到了佇立於此的年輕人身上!
那扇通往火刑臺的門扉正在洞開,縫隙正在擴大,範寧忽然露出莫名意味的微笑,信步往唱詩班正中央前方走去。
他的手緩緩揭開了譜架上閉放的那本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