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科技

第4244章 沙暴淬火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剛在這片戈壁插下第一根測量樁時的場景。那時這裡只有幾頂臨時帳篷,風一刮,帳篷布就嘩啦啦地響,晚上連熱水都喝不上,科研人員只能用雪煮茶。有次沙塵暴來了,大家手拉手圍著裝置,生怕被風捲走,林舟當時還是個實習生,抱著個感測器,在風沙裡哭了,卻沒鬆開手。

而現在,帳篷變成了現代化的實驗室,雪煮茶變成了食堂的羊肉湯,那些曾經讓他們頭疼的技術難題——超導線圈的熱斑、電樞的磨損、供能系統的小型化——都在一個個深夜裡,被他們用焊槍、公式和韌勁,一點點攻克了。

第二天早上,考察團離開基地時,晨光正從戈壁的東邊爬上來。“天樞”電磁炮的炮管已經收回了底盤,像個休息的戰士,炮身上的細沙被晨露打溼,在陽光下閃著細碎的光。周院士握著吳浩的手,語氣鄭重:“明年艦載版‘天樞’測試時,我一定來。到時候,咱們一起在軍艦上看‘天樞’打靶。”

張副總也拍了拍他的肩膀:“部隊會全力配合你們,靶場、哨所、軍艦,只要你們需要,隨時開口。”

車隊緩緩駛離基地,吳浩站在門口,看著那些熟悉的身影漸漸變小。林溪和專案組的年輕人跑了過來,手裡拿著張畫,上面是“天樞”電磁炮和“沙行者”機器人並肩站在戈壁上,背景是冉冉升起的太陽,下面寫著一行字:“戈壁鑄劍,劍指蒼穹”。

“吳總,我們一定會把協同方案做好!”林溪揮著畫,聲音在晨光裡格外清亮。

吳浩點點頭,看著車隊消失在沙丘後面,才轉身往實驗室走。智慧能源中心的光伏板已經開始工作,藍色的板面向著太陽,像無數雙睜開的眼睛。他摸出手機,給李默發了條資訊:“今天上午十點,對接海軍艦載版引數,讓小林把電樞樣品帶上。”

資訊剛發出去,李默就回了個“收到”,後面還加了個火焰的表情。吳浩笑了笑,把手機揣回口袋,加快了腳步。實驗室的方向,已經傳來了熟悉的焊槍聲,那聲音在晨光裡跳動著,像在為新的一天,奏響屬於他們的樂章。

戈壁的風還在吹,卻不再像三年前那樣帶著絕望的呼嘯。現在的風裡,有光伏板的金屬氣息,有電磁炮的鋼鐵味道,還有年輕人的笑聲——那些笑聲裡,藏著中國國防科技的未來,藏著這片戈壁的希望,更藏著無數個“戈壁鑄劍”的日夜,和那些永遠向著晨光的堅守。

西北研發基地的清晨總裹著砂礫的粗糲感,當第一縷陽光掠過光伏板陣列時,“天樞-III“型陸基電磁炮的炮管正從隱蔽工事中緩緩揚起。吳浩蹲在炮身左側,手指劃過鈦合金表面的散熱槽——槽道里還卡著昨夜沙塵暴留下的細沙,在晨光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

“吳總,超導儲能艙的溫度又飆到88K了。“對講機裡傳來李默的喘息聲,背景是液壓泵的嗡鳴,“冷卻系統的過濾器被沙塵堵死了,跟上次一模一樣!“

戈壁的風突然轉急,捲起的沙粒打在防爆頭盔上噼啪作響。吳浩抬頭望向遠處的沙丘,靶場方向的偽裝網被風吹得獵獵作響,像一面面殘破的戰旗。“讓林舟帶抗沙塗層過來,“他對著對講機喊道,“先給過濾器套上奈米級防塵網,我馬上到儲能艙!“

儲能艙內的景象讓吳浩倒吸一口涼氣:超導線圈的低溫罐表面凝結著白霜,冷卻液管道上佈滿沙塵顆粒,如同裹了層砂紙。林舟正趴在管道下方,用微型吸塵器清理過濾器,防寒服袖口沾著深灰色的超導材料碎屑。“第三次了,“他擰下過濾器,裡面的金屬網眼被沙塵塞得密不透風,“這鬼天氣,比南海的鹽霧還難纏。“

李默遞過紅外測溫儀,螢幕上的熱點區域正從88K緩慢升至89K。“臨界溫度90K,再漲就失超了。“他的聲音帶著顫抖,“剛才沙塵暴最猛的時候,光伏板供電波動了0.3秒,儲能系統為了穩壓,瞬間多釋放了5%的能量,導致線圈發熱。“

吳浩盯著測溫儀,突然想起三個月前在南海艦載測試時遇到的櫛水母堵塞。戈壁的挑戰從來不在海上,而在這無孔不入的沙塵和極端溫差。他摸出手機,調出基地的智慧微電網資料:光伏板陣列的清潔機器人正在高速運轉,機械臂揮舞著碳纖維刷,將板面上的沙塵掃進收集槽。“讓齊廣坤把備用的石墨烯過濾器送過來,“他下令,“再給儲能艙加裝電磁振動器,每隔十分鐘自動抖落沙塵。“

下午的實彈測試在沙塵暴間隙進行。“天樞-III“的炮管指向二十公里外的環形靶區,那裡的混凝土靶標已被風沙打磨得稜角分明。吳浩站在半地下指揮中心,看著螢幕上跳動的風速資料:10.2米/秒,方向西北,對彈丸彈道的影響預計偏差1.5米。

“儲能系統充電至95%,“李默的聲音透過電流雜音傳來,“超導線圈溫度穩定在85K,抗沙塗層效果顯著。“

隨著指令下達,電磁炮發出沉悶的嗡鳴。沒有傳統火炮的巨響,只有空氣被撕裂的尖嘯——一枚鎢合金彈丸以7馬赫的速度衝出炮管,在沙暴中劃出一道模糊的軌跡。二十秒後,靶區傳來微弱的震動,監控畫面顯示彈丸精準穿透了1.2米厚的裝甲混凝土靶,破口邊緣光滑如鏡。

“命中!CEP(圓機率誤差)0.8米!“林溪的聲音帶著哭腔,她指著螢幕上的彈著點分析,“抗沙塗層減少了空氣阻力,彈丸穩定性比上次測試提升23%!“

吳浩看著螢幕上的三維彈道模型,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戈壁插下第一根測量樁的場景。那時的“天樞-I“型連五公里都打不到,電樞在炮管裡就因過熱解體,而現在,這頭鋼鐵巨獸已能在沙暴中精準撕裂目標。

深夜的基地實驗室裡,紫外線燈將電樞樣品照得泛藍。林舟戴著放大鏡,用鑷子夾起一塊指甲蓋大小的金屬片——那是今天測試後回收的電樞殘片,表面佈滿細密的劃痕。“吳總,您看這磨損紋路,“他將樣品放在電子顯微鏡下,螢幕上立刻浮現出溝壑縱橫的金屬表面,“沙塵顆粒就像無數把小刀子,在電樞高速運動時切割表面。“

李默遞過一份光譜分析報告,紙頁邊緣被手指捻得起毛。“我們試過十二種塗層,從金剛石薄膜到石墨烯複合材料,“他指著資料表格,“只有這種含碳化鎢的記憶金屬塗層,能在7馬赫速度下抵抗沙塵磨損,磨損率降低68%。“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