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太平道

第47章 這一紙洛陽的詔令,終於到了!

漫漫雪夜過去,太陽照常升起。白素的晴日很是明淨,連遠處田野的墳丘,都覆蓋上了一層軟雪,模糊了生與死的界線。在這浮屠佛寺未曾出現於鄉野的時代,祠廟中升起的青煙,就是溝通生死的祈願。

“黃天在上,東嶽帝君在東,願來歲無兵無疫。田熟倉滿,家家得食。道行於野,眾生安息。太平在人間,天意正昭昭…”

東嶽天齊廟中,響起虔誠的祈禱。在兩位大醫的帶領下,一眾弟子、渠帥與門徒,都伏跪在大殿中,向著黃天神牌與東嶽帝君禱告。

今日的祭祀,是農曆臘月二十三的“小歲”,也就是後世的小年。臘月是一年的歲末,祭祀最為頻繁,此時會有三次祭祀。一次“臘祭”,慶祝農業豐收,為生產祈福。一次“小歲”,主要是祭灶與拜火。還有最後的“除夕”,慶祝一年的結束。

此時所用的歷法,則是《後漢四分曆》,已經明確測量出“歲餘為四分之一日”,故而“19太陰年有7閏月”。這種農業曆法的精細程度,已然是整個世界的頂尖!“拜火盆!願風調雨順!願太平!…”

眾人祭祀完小歲,拜了拜火盆,就到了敬酒飲酒的時候。

《四民月令》中說,“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因此,小歲節慶,也有弟子門徒們,向師長敬酒飲酒的傳統。此刻,站在廟中上首接受拜敬的,自然是大賢良師張角與天醫張寶。

“拜賢師!…”

張承負站在眾弟子的前列,另一列是青兗的渠帥們。而後,眾人齊齊拜見,舉起酒碗,一口飲盡。醇厚的齊酒柔潤入喉,濃而不澀,回味著帶微甘。這青州渠帥們帶來的自釀鄉酒,正是用在此時的。

而與受災嚴重的兗州鄉間相比,青州鄉間竟然還有餘糧釀酒,明顯沒有受到今年旱災的影響。泰山山脈分割東西齊魯,這一山之隔,就是有雨和沒雨的生死差別!

“敬酒!飲!再敬酒!再飲!…”

“願太平!…”

兩位大醫淺飲了一碗,下面的弟子們飲了兩碗。而豪氣的渠帥們,已經飲盡了三、四碗還多。等眾人飲完了酒,再次在大殿中次序坐好,又回到未曾說完的兗州局勢。

“仲虎,你負責東平國的傳道,就由你說說這一帶的情形。”

張承負聞聲看去,就看到一位粗壯的壯漢,面黑如炭,手臂粗過常人。他正是這東平國的東主,渠帥崔仲虎。

“諾!賢師!”

渠帥崔仲虎咧嘴一笑,性格豪爽,說話也非常直率。

“這東平國小的很,西邊連著大野澤,東邊連著濟北國,南邊是更小的任城國。我傳道的信徒,都在汶水兩岸,攏共才八九千、一萬百姓。要是舉兵起事,大概能召集千把人”

“而這東平國裡,最大最有名的世家,肯定是壽張張氏!壽張張氏有兩三萬畝田地,既是世家大族的名望,又收納了許多遊俠,在這東平國裡獨一份的強勢!而壽張縣卡著汶水和大野澤相連的河口,按照之前賢師話裡的意思,肯定是要拿下來的!”

“但這張氏的家主,那可了不得!他大概三四十歲,沒有當官,是什麼被黨錮的黨人‘八廚’。他文武都出色,名聲在士族中傳的到處都是,說是什麼‘海內嚴恪張孟卓’…對!他叫作張孟卓、張邈!…”

“這張邈眼下就在這東平國裡,若不是被皇帝黨錮,以他的名聲,肯定是個郡守的大官!至於周圍的大族東平畢氏、東平呂氏,也都聽這世家張氏的招呼。就連南邊的任城國,世家任城呂氏,也和這張邈親近。這可是個一呼百應的大人物!…”

講到這,渠帥崔仲虎頓了頓,看了看上首的大醫們,又看了張承負一眼,坦言道。

“說實話,以我東平國黃巾的力量,一旦起事,聚攏千八百的丁壯人手,恐怕連張氏一家召集的數百族丁遊俠都打不過。更何況,這郡國中的縣尉捕役、郡國兵,也有兩三百人…”

“要控制東平國中的汶水,必須得有外面的渠帥帶大隊伍進來。而這壽張張氏,這名聲極大的張邈,就是我們的攔路虎!…”

聞言,張承負揉了揉眉心,若有所思。至此,大野澤-汶水-泰山山區,這一片謀劃中的根據地中,會阻攔大計、必須除掉的攔路虎,已經非常清楚了。

東郡東阿縣世家程氏程立,濟陰乘氏縣豪強李氏李乾,山陽昌邑縣世家滿氏,這阻礙東郡黃巾起事與南下的三家,是已經定下基調,要第一批除去的!

而後,東平國壽張縣張氏張邈,泰山郡梁甫縣鮑氏鮑信,泰山郡奉高縣王氏王匡,三家都位於汶水兩岸。要掌控大野澤、汶水到泰山,也必須得把這三家解決!這汶水三家名聲在外,比前三家影響力大得多,要下手也很難。說不定,得用刺殺的辦法,或者想法再借段氏的刀!

再往外一圈,還有東郡東武陽縣陳氏陳宮,山陽郡高平縣劉氏劉表。這兩家頂級的世家大族,立場不同,舉事後早晚也要對上,尤其是皇親劉氏。而這些世家大族的莊園中,存下的糧食也極多,若是能打破,又能多活數萬人…

“兗州有宦族壓制。洛陽兩次黨錮,宦族大開殺戒,動手破門過兩輪士族。可這裡的世家大族,依然還有這麼多,實力這麼強!也不知在世家大族扎堆的豫州腹心,那些世家的力量,又會有多麼強大?…”

張承負深思不語,正視著這些掌控地方的世家大族。這些人,也正是他所行“黎民之道”中,必須要去取代的真正敵人!

而上首的大賢良師,已經清楚了兗州的情形,再次問起青州黃巾的情況。

“稟大賢良師!我等在青州傳道,主要在青州西邊,平原郡、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四個郡國。這四個人口眾多的郡國中,信仰我太平道的信眾,有數十萬之多!而我等南邊,徐州太平道的傳道也進展很快,在琅琊國、東海郡一帶,都有了十幾萬的信徒…”

青州渠帥張饒為首,帶著四五個青州渠帥,一一恭敬回答。然後,當大賢良師張角,問起青州黃巾的起事準備時,為首的渠帥張饒卻遲疑起來。

“大賢良師,我等有一句實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黃天不應虛聲,但說無妨!”

“諾!”

年長的渠帥張饒重重點頭,先是伏地行了一禮,才謹慎的回答道。

“黃天所鑑!我等青州黃巾…還未做好起事的準備!若是起兵,數十萬信徒中,能夠與我們一同冒死舉義的,怕是隻有一兩萬人!…”

“嗯?為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