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第451章 萬國請求大唐駐兵

西漢名將李陵投降匈奴,背棄了國家。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有情可原,漢武帝貿然誅殺李陵三族,確實傷透了李陵的心。

李陵歸降匈奴後,匈奴單于將公主下嫁給他,幾百年後李陵的後代成為了草原大族。

李陵被匈奴單于任命為右賢王后,被封在了堅昆一帶,統領著這裡的人民。

最後病逝在匈奴,一生再也沒有回國。

到了唐朝時期,李陵的後代也成為了草原上的一支大族。演變成黠戛斯部落,是當時北方草原同突厥、回紇等遊牧民族並存的草原大族。這時黠戛斯位於葉尼塞河上游,佔據著水草豐沛的茂盛草原,擁有著強大的騎兵。

史書記載,伊吾之西,焉耆之北,有黠戛斯部落,即古之堅昆,唐初結骨也,後更號黠戛斯。

在李陵之後,唐朝之前,李陵的後代還曾建立過堅昆國。黠戛斯部落黑髮黑瞳,顯然與附近的金髮碧眼的部族不同,屬於歐亞混血。

唐朝建立後,尊奉李耳為始主,尊奉李廣為先祖。而李陵的祖父就是李廣,黠戛斯部落酋長是李陵的後代,因此與李唐宗室同出一脈。

唐朝建立後,黠戛斯使團聽說了李唐王朝建立的訊息,來到唐朝朝貢。

他們不遠萬里,穿越突厥人控制的區域,來到繁華的長安。

李世民接待了他們,聽說了黠戛斯部落的起源,李世民非常高興,宴請了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黠戛斯酋長請求歸屬唐朝,李世民大手一揮,表示了同意。

此後,唐朝在黠戛斯設立堅昆都督府,由燕然都護府管轄,李世民冊封黠戛斯酋長擔任了建昆都督。

唐朝和黠戛斯,結成了友好的關係,友好相處了一百多年時間。

在唐朝對突厥採取軍事行動時,黠戛斯總是從背後襲擾突厥,給突厥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韋挺其實不想答應派兵去極北之地,畢竟太過苦寒不說,補給也是大問題。

但面對黠戛斯的請求,他無法直接拒絕,只能上報太子殿下決斷。

韋挺讓譯語官一一記錄,趁機詢問他們為何如此急切。

焉耆使者苦笑:“韋鴻臚有所不知,西域部族見大唐新政通商利,個個眼熱,搶商隊、毀水渠的事沒少做,我們自己的兵打不過,只能求大唐做主。”

“大唐天兵在,他們才不敢亂來。”

林邑使者則直言:“南海諸國誰都怕大唐水師,但誰都想靠大唐護著做生意。有大唐駐軍,不僅海盜不敢來,連周邊小國都不敢欺負我們,這買賣划算!”

現在的大唐水師,可以說是海洋絕對霸主。

在海面上,海盜看見就聞風而逃,根本不敢進入大唐水師巡邏的海域。

骨利幹使者的話更直接:“薛延陀殘部怕大唐,就像怕狼的羊。只要大唐天兵在我們牧地插上旗幟,他們連靠近都不敢,我們獻馬獻鐵,換個安穩放牧,值!”

漠北地區最為強大的東西突厥,他們可汗都被抓到了長安。

大唐在草原的威名,可謂是真正的天可汗。

韋挺看著堆積如山的禮物和厚厚一迭請兵文書,心中感慨:太子殿下果然算得準!外邦不是不要保護,是怕引狼入室。

可當生存和利益的需求壓過疑慮,他們比誰都渴望大唐的兵戈護航。

這些使者嘴上說感念仁德,實則個個打得精明算盤。

借大唐的威,護自己的國,用糧食、特產換安全感,這筆賬他們算得比誰都清。

三日後,韋挺帶著滿滿一箱文書和使者禮單趕赴東宮。李承乾正在看農桑司的新種試種報告,見韋挺進來,笑著問:“韋卿這幾日被使者圍得脫身不得吧?”

韋挺將文書呈上,滿面笑意:“殿下神機妙算!西域焉耆、龜茲、疏勒等六國已遞來請兵文書,願以糧、馬、商稅抵軍費。”

“東南亞林邑、真臘、墮和羅、室利佛逝四國求水師駐港護商,獻象牙、胡椒、稻米;連極北的骨利幹、黠戛斯都主動求駐軍,願獻精鐵、良馬、牧地養兵!”

韋挺怕太子殿下不知曉黠戛斯的來歷,特意說明了一下。

李承乾略微沉吟就同意了。

駐兵黠戛斯確實沒啥收益可言,但還有其他的意義,那就是建立前往美洲的驛站。

這顯然需要極北地區國家的幫助,也需要把大唐的影響力擴散過去。

韋挺遞上禮單:“這是各國使者送的禮,臣沒敢收,全帶來了。他們說只要大唐應請,以後年年有重禮。”

李承乾翻看文書,見焉耆寫“願獻渠水周邊良田千畝給農技官試種”,林邑提“願開放港口給大唐商船優先停靠”,骨利幹承諾“幫大唐養戰馬萬匹”,眼中笑意漸濃:“他們倒是會提條件,不過也算有誠意。”

隨後對韋挺道:“回覆各國:大唐念及屬國情誼,準其所請。但駐軍規模按所需來定,西域三鎮按之前的規制,東南亞先派兩千水師駐林邑港,極北暫派一千精兵駐骨利干與黠戛斯邊境,名號都叫助剿軍,對外只說應屬國之請,幫其平亂護商。”

“另外,”李承乾加重語氣:“讓他們在文書上寫明駐軍期間,大唐農技官可自由傳授耕種、修渠技藝,建立學堂,把駐軍和教化綁在一起,他們要兵,我們要通路教化,各取所需。”

韋挺躬身領命:“臣這就去辦!各國使者還在鴻臚寺等著,定能喜出望外。”

看著韋挺離去的背影,李承乾走到輿圖前,用紅筆在西域、東南亞、極北的駐軍點畫了圈。

這些紅點像一顆顆釘子,將大唐的影響力牢牢釘在萬國版圖上,而撬動這一切的,不過是一句應屬國之請。

他知道,真正的教化萬國之路,從這些主動求來的駐軍開始,才算真正邁開了腳步。

窗外的秋陽正好,照在輿圖上,彷彿已照亮了那條由兵戈護航、利益鋪就的文明之路。

然而讓李承乾沒想到的是,不僅是這些屬國,羅馬公主狄奧多西也跑來了。

請求大唐駐兵君士坦丁堡。

李承乾很是無語:“你來湊什麼熱鬧。”

君士坦丁堡距離大唐長安,按照實際行程,約莫有三萬裡地,單單路程就要一年多,途中還有大量風險。

況且大唐跟阿拉伯帝國的關係不好,顯然不會同意大唐派兵借道過去。

水路還沒有開鑿蘇伊士運河,遠洋更是風險巨大。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