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四年臘月廿五,長安的雪剛停,朱雀街兩側的邸報欄前已圍滿了百姓。
驛站的驛卒剛將新刊的《大唐邸報》貼上牆,墨跡未乾的標題便吸引了眾人目光。
“吐蕃私通阿拉伯,謀逆不臣,朝廷將興義師伐之。”
下方蓋著東宮與中書省的硃紅大印,字字如炬。
邸報開篇便引文成公主從吐蕃傳回的密信,以硃砂小字抄錄其中“阿拉伯贈精鐵五十擔,盟約待籤,欲共制安西”之語,接著羅列吐蕃三大罪狀。
其一,背棄和親盟約:陛下以文成公主和親,賜織機、稻種,盼唐蕃永好,然吐蕃暗與阿拉伯勾結,私訂盟約,實乃“以怨報德,背信棄義”。
其二,威脅安西疆土:吐蕃在勃律築堡增兵,截斷西域商路,縱容部族毀焉耆水渠,致大唐農技官所教稻苗枯死,“視大唐教化如無物,視邊民生計如草芥”。
其三,勾結外敵謀逆:阿拉伯帝國滅波斯後虎視中亞,吐蕃與之私通,“欲借異域之兵,擾我大唐西陲,此乃通敵之實,謀逆之舉”。
文末以太子李承乾名義發聲,言辭懇切卻字字鏗鏘:“大唐以仁治天下,以義待萬國,然仁非無鋒,義不容欺!吐蕃負我朝恩,結外敵以窺疆土,若不嚴懲,何以安西域?何以告邊民?今興義師,非為拓土,實為伐不臣、護商路、保民生,望舉國同心,共討逆賊!”
落款處,除東宮印信外,竟還有李世民御筆親批的“准奏”二字。
邸報剛貼出半個時辰,朱雀街便炸開了鍋。
賣胡餅的老漢舉著擀麵杖唸叨:“我說吐蕃怎麼最近不安分,原來勾搭上阿拉伯了!當年公主嫁過去帶了多少好東西,他們竟敢忘恩負義!”
穿儒衫計程車子圍在一起議論:“《春秋》有云‘夷狄無信,不伐無以立威’,吐蕃私通外敵,實乃自取其禍,朝廷此舉,名正言順!”
西市的波斯商人也聚在邸報前,用生硬的唐話對譯語官道:“阿拉伯人佔了我們波斯的土地,又想勾吐蕃害大唐,他們要是贏了,西域商路就全完了!我們支援大唐,願意捐駱駝運糧草!”
連街角玩耍的孩童都跟著大人喊:“打吐蕃!打不臣!”
東宮書房內,李承乾看著內侍遞來的市井輿情匯總,嘴角露出一絲淺笑。這份邸報是他與房玄齡、魏徵反覆斟酌的結果。
既以文成公主的密信為鐵證,又引李世民御批增強權威性。
既列罪狀師出有名,又強調護商路、保民生,將戰爭與百姓生計繫結,讓尋常人都明白,此戰非為帝王野心,實為守護家園。
“殿下!”杜荷興沖沖闖進來:“西市商戶聯名上書,願捐錢十萬緡助軍;隴右的牧戶說要獻良馬千匹;連江南的茶商都說,要多運茶葉去安西,給將士們提神!”
趙節也跟著稟報:“戶部剛接報,各地糧草正透過運河、驛道向河西集結,沿途百姓聽說運的是討逆糧,都主動幫忙推車,連腳伕錢都少要一半!”
長孫無忌捋著鬍鬚感慨:“殿下這招邸報昭告太高明瞭!往年用兵,百姓多憂勞役,如今人人知吐蕃不臣,知此戰為保西域安寧,民心自發凝聚,比十道聖旨都管用。”
李承乾卻望著窗外的雪,語氣平靜:“民心可用,更要珍惜。待開春出兵,務必軍紀嚴明,不擾邊民,不掠吐蕃百姓,讓他們知道,大唐伐的是逆臣,不是雪域蒼生。”
臘月三十的除夕夜,長安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燈籠,卻有不少人家在門楣上多貼了一張紅紙條,寫著討逆安邊四字。
驛站的驛馬載著新刊邸報奔赴各州,從洛陽到成都,從揚州到敦煌,“吐蕃私通阿拉伯”的訊息如春風化雨,將“伐不臣”的大義傳遍大唐疆域。
敦煌的戍卒看到邸報,在城牆上刻下“誓保安西”。
劍南的土司派使者赴長安,願率部族助戰;連遠在嶺南的俚族首領都上書:“願獻象兵隨大唐討逆”。
一場原本可能引發爭議的戰爭,在師出有名的輿論鋪墊下,漸漸成為舉國認同的正義之舉。
李承乾站在東宮的角樓上,望著滿城燈火,知道這場輿論戰已初見成效。
民心凝聚,糧草漸備,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讓安西的火炮與火銃,用實力證明大唐的大義,不僅寫在邸報上,更能刻在雪域的土地上。
而“伐不臣”這三個字,將成為開春後,唐軍踏向雪域的最響亮號角。
——
貞觀二十四年臘月廿八,御花園的暖亭裡,冬日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青石桌上。
李世民披著紫貂披風,指尖捻著一枚棋子,對面的高士廉雖鬢髮如雪,精神卻矍鑠,正慢悠悠地落子。
若不是三年前太子李承乾力推醫學革新,調集長安最好的醫官為他調理舊疾,這位貞觀老臣怕是早已歸葬昭陵。
“這步棋,夠狠。”
李世民看著棋盤上被圍住的黑子,抬眼看向高士廉,語氣帶著笑意:“跟承乾如今的手段倒是像。”
高士廉放下棋子,撫著鬍鬚笑道:“陛下是說太子伐吐蕃的佈局?老臣昨日看了邸報,‘伐不臣以安四夷’七個字,寫得擲地有聲,民心都沸了。想當年太子初監國時,還有幾分少年銳性,如今這份張弛有度,倒有陛下當年的風範了。”
李世民望著亭外覆雪的松柏,沉默片刻,聲音輕了些:“你可知,朕當年最憂心的,就是他性子急。”
“可這幾年看下來,他辦新政,輕徭薄賦讓糧倉滿了。整吏治,侯君集黨羽連根拔了卻不株連,分寸捏得極準。連你這老骨頭,也是他逼著醫官們逆天改命救回來的,這孩子,是真長大了。”
高士廉嘆道,語氣裡滿是感慨:““何止是長大,老臣這條命,是太子的醫學革新給的。他在東宮設醫館,編醫書,讓各州建惠民藥局,不僅救了老臣,更讓天下多少百姓免了病痛?”
“這份仁心,是天性;可處理吐蕃這事,又顯露出他的銳眼和狠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