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259章 大宋,亡了

虞小九叮囑道:“你半價賣一百匹棉布,當然可以。但要注意,得官家入了皇宮之後再賣。要不然,街坊鄰居們貪便宜,都來你這買東西了,豈不是搶了官家的風頭?”

“放心,我又不是傻子。”

接下來,虞小九出了“老順祥”,繼續賣小報,以新官家的名號吸引著顧客。陳有財聯絡進貨商,準備大促銷的棉布。

隨著趙朔的即將到來,整個臨安城都陷入了某種莫名的振奮和激動之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臨安南方四百里外的明州城知府衙門了。

明州,也就是後世的寧波。

“三位相公,朕這《罪己詔》是非下不可嗎?”

趙昀手拿著大宋天子的玉璽,看著眼前那道《罪己詔》,遲遲不肯蓋下,滿懷不甘的向他半個月前新任命的三個宰相看來。

頭一位,原大宋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李宗勉。從資歷上講,李宗勉在大宋朝堂上的地位僅次於鄭清之和喬相簡,他當這個首相,堪稱實至名歸。

第二位,原來的福建安撫使吳淵。吳淵親自率軍勤王,忠心可嘉。南宋朝廷逃亡的第一個目的地是福建,不封人家一個參知政事兼籤知樞密院事,好意思嗎?

第三位,就是當初在朝堂上首倡遷都之議的範鍾。把此人提拔為新相,也算酬定策之功了。

現在這三位新宰相,也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了。

他們從臨安出發的時候,有巴魯營兩萬。這兩萬人都是女真人中精挑細選的壯士,既與趙朔有著血海深仇又沒有家眷,倒是好辦。

但是,還有兩萬殿前禁軍呢,光家眷就高達八萬之眾。

再加上一萬三千的各地勤王兵馬,以及隨著趙昀走的朝廷大臣及其家眷,總人數近十四萬。

這麼多人,指望透過徵調臨安附近的船隻,從內河揚帆入海逃亡,是完全不現實的,只是走陸路。

他們的計劃,明州港是大宋數得著的大港,有大量的海船。從明州徵調所有海船,足以載著這十四萬人抵達泉州了。實在不行,繼續揚帆入海,遷都廣州。

但是,不到四百里的路途,就出現了無數逃亡。

首先出問題是殿前禁軍,他們的確世受國恩,待遇非常好,對大宋也甚為忠心。

但是,原來的待遇也太好了。

出了繁華的臨安城,才行了三天路,就不知多少殿前禁軍叫苦連天,更別提殿前禁軍的家眷們了。

他們幾乎一輩子沒離開過繁華的臨安城,哪裡吃得了這個苦?

第三天夜裡,就有大約五百殿前禁軍帶著自己的家眷開了小差,回臨安了,這就是兩千來人。

第四天跑了三千!

第五天跑了五千!

殿前禁軍如此大規模的逃亡,當然讓那些勤王兵馬起了小心思。

哦,以前殿前禁軍是親孃養的,我們是後孃養的。真到了用得著的時候,我們要去拼命?

憑什麼啊?

再說了,皇帝都拋棄宗廟了,我們拋棄皇帝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算要給大宋殉葬,也得皇帝和殿前禁軍靠前吧?

於是乎,這些勤王兵馬也開溜了。

朝廷手中的嫡系兵力不足,自然也就壓制不住巴魯營。

他們的確和趙朔有著血海深仇,但是,這大宋朝廷怎麼看也不像是靠得住的樣子,能好好活著誰想死啊?

有些巴魯營戰士戰士開了小差,甚至有兩千巴魯營戰士直接趁著夜色,突襲中軍,意圖搶了一部分財貨再走,好不容易才鎮壓了下去。

不管怎麼說吧,等到了明州,趙昀的麾下只剩下八千女真人組成的巴魯營。也不知道這些人是鐵了心和趙朔作對,還是等待時機,也狠狠的搶上一把的。

勤王兵馬還剩下六千左右,其中近一半,還是吳淵帶來的。他們的老家在福建,本來就是順路,也不知現在懷著什麼心思。那高達兩千之眾的色目兵,就真的對大宋那麼忠心耿耿?

殿前禁軍最慘,現在還剩下五千人左右,算上他們的家眷,也不過是兩萬五千人。

那些隨駕的大臣們也不可靠,被造反的巴魯營殺了一些,又逃走了一些,就剩下六七十人了。連同他們的家眷在內,也不到五百。

總而言之,這還不到半個月呢,從臨安出發的近十四萬人,現在就剩下了個零頭——四萬人。

好麼,趙朔還沒派兵追擊呢,就是這個德行。

真和趙朔打起來了,這南宋小朝廷,豈不是眼瞅著就要玩兒完?

沒辦法,三位宰相商量來商量去,才做出了要趙昀下《罪己詔》的決定。

在這《罪己詔》裡面,首先承認,趙昀不但無功於華夏,反而對抗王師,並害死了忠臣孟珙的母親,實在是罪孽深重。

然後,趙昀宣佈,從即日起,去帝號,稱宋王。趙朔順天應人,德被蒼生,應有華夏。

最後,趙昀請求趙朔給他三年時間,戴罪立功。

他要以福建、廣東和廣西為基,攻打安南,為華夏開疆拓土。無論成與不成,這三個地方三年後必定交給趙朔。

總而言之一句話:趙昀承認趙朔華夏之主的身份,如今只求在華夏之外奪得一片土地,苟全性命,堪稱卑微到了極點。

主動承認害死了孟珙的母親,更是讓他的名聲以後要頂風臭著八百里。

李宗勉滿面苦澀,道:“古語云,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臣等如果有其他辦法的話,寧可一死,也不願意陛下受此奇恥大辱。但是,事到如今,除了盡力消除趙朔對陛下的敵意,實在是沒辦法了啊!”

吳淵道:“無論福建,還是兩廣,都是華夏故土,趙朔是不可能放棄的。以我大宋的實力,也不可能擋得住他的兵鋒。陛下何不做個順水人情?”

“天大地大,總有我大宋君臣的容身之地的。安南不行,還有南洋中的無數小島。臣世受國恩,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和陛下一起再建大宋!”範鍾也出聲附和。

這三人都是標準計程車大夫,對大宋不能說不忠。只是實在沒有對抗趙朔八旗軍的膽子,選擇了放棄華夏,去欺負蠻夷,延續大宋的國祚。

話剛講完,三人的眼圈都有些泛紅。

“好……好吧!”

三位宰相眾口一詞,趙昀心中失去了一切僥倖。

啪!

“大宋受命之寶”,重重地蓋在了聖旨上。

這枚大宋太祖趙匡胤命人刻制,用了二百七十四年,代表著大宋皇權的印璽,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它將和另外七枚副璽一起,由趙昀派出的使者帶著,八百里加急,送往臨安,等待趙朔的接收。

大宋,亡了。

一個嶄新的朝代,將迎來它的新生。

趙昀將這份《罪己詔》公告天下之時,別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吧,明州城內外一片哭聲。

當然,第二天趙昀帶著“天子八璽”的使者,到達臨安之時,臨安的氣氛就完全不一樣了。

各個報坊加印小報,整個臨安城一片歡騰,各報坊乃至於眾多報童們都趁機小賺一筆。

陳有財都做出決定,緊急將半價售賣的棉布,增加到一百五十匹。

畢竟,之前只是趙朔入住臨安。

現在,趙昀都承認趙朔是華夏之主了,這是正兒八經的改朝換代啊!

慶賀活動,必須加碼!

時光似箭,眨眼間,趙朔駕臨臨安的日子到了。

臨安城,嘉會門外。

嘉會門是臨安的正南門。從嘉會門經寬廣的御街,可以直達皇城乃至於皇宮。按宋國的規矩,只有皇帝親征,或者祭天歸來,才能從此門入城。平時此門封閉,嚴禁任何人出入。

所以,嘉會門既是臨安最大最為華麗的城門,又是最為不常開啟的城門。

今天,嘉會門不僅兩扇城門大開,而且三層朱漆城樓上披紅掛綵,分外喜慶。

門前兩側的官道,更是墊以黃土,潑以淨水,修的異常平整。

官道兩旁廣搭著綵棚,綵棚下擁擁簇簇著十二萬臨安百姓,綿延出五里之遙。

在這些百姓之前,則是宋國留在臨安的八百一十七名大小官員。

他們沒有身穿代表歸降的素衣白袍,而是身著平民百姓的服飾,身穿藍色四襈衫,腳蹬棉布鞋。

因為,趙朔早有旨意到,此次徵宋,並非為了征服江南的漢人,而是解救。

“救黎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

留在汴梁的文武百官,既然主動投降,自然屬於要被解救的漢人之列。

能不能當官暫且不論,至少不應以“降人”待之。

轟隆隆~~

巳時二刻,遠方的官道上馬蹄聲如雷,彷彿整個大地都在微微顫動。

一支黑盔黑甲的騎兵部隊,從遠方疾馳而來,既如一道黑色的閃電般迅捷,又如同一道黑色洪流般不可阻攔。

“這就是王上的黑騎親軍之威嗎?果然不同凡響。光看這氣勢,就比大宋那些殿前親軍強了不知多少倍了!”很多知兵的官員暗暗想著。

“止步!”

隨著一聲吆喝,三千賓士的鐵騎陡然止步,並且分作兩列,站立在官道兩旁。

整個過程乾淨利落,隊形不見絲毫散落,前後筆直得如刀削斧剁的一般。

如此令行禁止,三千人如一人,當真比起剛才那道黑色洪流來,還要可畏可怖。

然後才有一人頭戴金盔,身穿玄金冷鍛鎧,騎著一匹淡金色的高頭大馬,在四十名甲士的護衛下,向前方緩緩行來。

“王上駕到!”

“臣等恭迎王上!”

臨安近千名官員,齊齊跪倒在地。

史嵩之高舉一個托盤,上面有著代表著大宋皇權的天子八璽,高聲道:“王上為救江南百姓於水火,解黎民於倒懸,興兵伐宋,如今大業已成,駕臨臨安。臣等以及臨安軍民百姓,真是歡欣之至,幸何如之!”

趙朔並未下馬,只是左手微抬,道:“免禮!我有話對江南百姓言講,頭前帶路。”

“遵旨!”

眾官員起身,引領趙朔向前走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