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25章 大明財政預算制度

萬眾矚目的大朝會落下了帷幕,文廟名單隨之公佈於天下,緊接著就是大朝會上所發生的事流傳於民間。

吏部尚書蹇義和右都御史李顯穆在大朝會上爭鋒相對,心學和理學徹底決裂為敵人。

如旋風般席捲了整座天下!

尤其是秋闈之後,各省放榜後,準備前來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赴京,在這等關頭,沒人能按得住相互之間的攻訐。

在大朝會後,原戶部尚書夏原吉出人意料的轉任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而右都御史李顯穆升任戶部尚書,正式成為了大明七卿之一,他身上內閣大學士之職自然卸了下來。

七卿之中,李顯穆和禮部尚書鄭歡是政治盟友,同進同退,又有內閣大學士中至少三人的支援,已然隱隱於朝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升任戶部尚書後,李顯穆忙的幾乎腳不沾地,距離年末只有三個月,他擔任戶部尚書後,要梳理整個大明今年的財政狀況,在年末的財政會議上,向皇帝做總報告,稍微鬆懈一點,都可能完不成任務。

聯絡京中諸士子的任務,自然就只能交給其他人,甚至就連改革科舉制度的事情,都只能暫時放一下,等年終財政會議後,再行盤算。

時間匆匆而過,秋意漸濃,而冬雪漸落,永樂十七年年漸漸走到了末尾,又是一年終末之時。

……

李顯穆微微哈著冷氣,心中也頗為感慨,也算是老天爺開眼,今年的大明沒什麼災禍。

“大司徒,快快請進。”

“有勞洪公公。”

李顯穆伸手解下身上的大紅披風,遞給殿中侍候的宮人,而後往華蓋殿的偏殿而去,推門走進時,便見一眾尚書等人都已到了,連忙告罪,而後在左一的位置上坐了下去。

平日裡戶部尚書自然是不能做在這裡的,畢竟無論是名義上六部之首的禮部尚書,還是實際上的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都比戶部尚書地位更高,但今日是財政會議,作為戶部尚書,自然要名列第一。

不多時,皇帝從後殿走出,大喇喇坐在首位,而後朱瞻基和朱高熾父子二人也左右落座觀政。

“人到齊了。”朱棣掃了一眼,隨意道:“那就開始吧,戶部尚書先大概說一下。”

李顯穆向眾人拱手後,便徑直開口道:“承蒙陛下信重,讓我擔任戶部尚書,到現在三個月時間,多的事情沒有做,只梳理了一下這數年來戶部的賬簿。

先說一下這數年來從日本輸入我大明的白銀,石見銀山的產量在逐步增加,根據司局那邊給出來的資料,如今的石見銀山,年產的白銀已經達到了一千萬餘兩,其中兩百萬兩留給日本國王,九百萬兩直接運回了大明,三百萬兩入了陛下的內庫,六百萬兩入了國庫。

日本那兩百萬兩白銀,日本國王用來購買我大明的絲綢、瓷器等貨物,也悉數入了國庫,換句話說,永樂十七年,共有一千一百萬兩的白銀輸入大明。

這大大緩解了我大明缺錢的境遇,這都有賴於陛下的英明。”

殿中眾臣以及皇帝都忍不住臉上露出笑意,數年前和日本的那一遭,如今看來是最正確的事情,整個大明的財政都因此而變好了。

“石見銀山那裡依舊可以擴大冶煉規模,如果能將人數擴充套件到十萬人甚至二十萬人,產量可能可以達到兩千萬兩,那大明就再也不會缺錢了,至於挖礦的人,可以把放了流放罪的罪人改為挖礦,白白的人力不用,也是浪費,也可以讓日本本地人多來一些去挖,多給日本國王一些錢即可,他們的人命不值錢。”

李顯穆輕描淡寫道。

挖礦,可是個相當容易死人的活,尤其是古代沒有保護措施,這幾年在銀山挖礦,死去的、殘廢的的人,不下一萬人。

礦洞下面早就是累累白骨了。

二十萬人。

朱棣沉吟,若是在銀山工作的人達到這個數字的話。

即便挖礦的很多都是奴隸,但肯定也會有很多大明人在那裡。

加上家屬等人,必然會突破三十萬人,整個大明都沒有幾個這種規模的城池。

圍繞著銀山建立這麼一座城池,僅僅是周邊配套措施以及糧草,都是不小的壓力,但想到白銀的巨大利潤,朱棣還是拍板道:“白銀關乎大明社稷,五年之內,將冶煉挖礦的人數擴充到二十萬人,元旦後,讓日本使者將旨意帶回日本。”

“是!”

內閣幾人齊聲應道。

李顯穆接著說道:“陛下,今年發給官員的俸祿中,一部分寶鈔用白銀來補足,同時也將過去兩年的一部分寶鈔折算。”

這算是善政之一,讓官員們很是振奮,相比起真金白銀,寶鈔那垃圾東西真是誰都不想要。

“各省稅收依舊同往年相似。”大明收實物稅,除非是災年,否則基本上不會有什麼變化。

“按照去年的設想,在南直隸收取白銀和銅錢取代收實物稅,也頗為成功,大約收上來一百萬兩白銀和兩百萬貫銅錢。”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以白銀作為稅收,不收實物稅,其實很多人都能看得出其中好處。

在去年的時候李顯穆就已經上奏過,但只是在南直隸試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