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17章 累累富貴,皆為血淚

李顯穆這般急匆匆進宮,朱棣還以為發生什麼大事了,瞥了大太監洪保一眼,見洪保也有點懵,心中更是好奇。

待李顯穆入殿行禮後,便鄭重道:“陛下,臣有一件涉及極廣的大事奏請陛下,千古以來,豪門入仕途的人數遠勝寒門,能讀書的寒門又遠勝庶民。

臣曾經聽過有百姓哀嚎:我們這些人代代貧寒卑賤如塵土,猶如牛馬陷在泥潭中,永不可脫離。

膏粱子弟不成材,大明的將來又託付給誰,臣一直為之憂心。”

朱棣面色嚴肅起來,從以才取士開始,但凡優秀的君主,都非常注重寒門人才的提拔,只是很多時候,寒門因為出身低微、資源匱乏,導致縱然有些天賦,卻依舊眼界不高、能力太差。

“這是古來的頑疾,歷朝歷代都解決不了,難道你有辦法?”

朱棣帶著些期待望向李顯穆。

“臣只是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具體如何做,還請陛下斧正。”

“還真有!”朱棣驚聲道:“說來看看。”

李顯穆正色鄭重道:“臣這個想法的靈感來源是分省定額制度。”

分省定額。

朱棣沉吟,大明的科舉制度基本上是傳承宋朝,分省定製制度是大明做出的最大的改變之一,幾乎從根本上重塑了大明朝堂的政治勢力格局,影響極其深遠。

“當初父親向先帝提出南北分榜,而後先帝決定直接各省分名額,其中原因便是南人在科舉上實力太強,北人考試是考不過的,這背後原因也很清楚,因為北方歷經戰亂、教育水平差,不是短時能夠彌補。

這十幾年來分省定額制度選出的北方官員,從各方面來看,並不比南方官員差太多,證明我們用分省定額來選擇官員的制度是正確的。

一時的科舉成績好,並不代筆士子治政的天賦高,而更可能是他在學習時得到了更多的資源而已。”

朱棣是何等聰明的人,聽到這裡就已經聽明白了,沉聲道:“你的意思是,豪門世家子弟其實很多天賦並不出眾,只是因為有名師教導,才能力壓寒門子弟,在科舉中奪魁,而這違背了朝廷選士的理念。”

“正是!”

李顯穆沉聲道:“大明有五千萬人,其中盤踞在京城、省城中的世家,盤踞在府城、縣城中的豪強,加起來或許有一百萬人,如果大明只從這一百萬人裡面選士,又豈能選出真正的人才呢?”

這世上再也沒有比資料更加直觀的東西,朱棣幾乎就要被說服了。

“可是寒門出身計程車子做官後,大多數並不會對百姓更好,反而因為家貧會更狠厲的收刮百姓,朕聽多、見多了那些一朝中舉為官,不出數年就豪富鄉里的事情,這又作何解?”

朱棣說的這番話並不是他一人的想法,而是古已有之,尤其盛行於門閥貴族時代,那個時候的人,將家世和品德聯絡起來,認為世家門閥的品德遠超過寒門。

當世之人甚至編寫了那些寒門出身的酷吏奸臣,是如何殘害百姓、貪贓枉法的,而世家門閥出身的官員,又是如何高潔如雪,飄搖天上,有絕世的風姿,有高尚的品德,面對各種財貨的誘惑而不屑一顧。

這種思想甚至在現代社會也大行其道。

說富二代做官不貪汙,說富二代做官不在乎利益,能做些實事,窮的人當了官都會貪汙,類似言語層出不窮。

何其荒謬!

“何其荒謬!”

李顯穆怒目圓睜,煞然道:“誰在陛下身邊進獻這等讒言,臣請殺之!”

朱棣頓時有些愣,李顯穆反應這麼大是讓他有些沒想到的,自然沒人在他面前進獻讒言,李顯穆也清楚,他是故意這麼說,以顯示自己的堅決態度。

“這番言論可是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當然不妥!

古今中外,那些富人的錢都浸滿了生民膏血,官員貪汙腐敗、官商勾結從朝廷的各項工程中漁利,有幾個人的錢是乾淨的。

用百姓脂血養出來的從容不迫,竟然還真覺得是理所應當,甚至生出了一絲傲氣,自以為高高在上,妄圖從道德層面審判窮人。

一個富家小姐的一條裙子,其背後所浸透的血淚,甚至比一個、十個殺人犯手上沾染的血還要多!

紅樓夢裡面每一個主子的煊赫富貴,其背後都是無數個投井而死的晴雯,建立在屍山血海上的富貴,怎麼有膽子反而批評骨架壘起來的山不夠堅實呢?

還是殺的少了。

毫不諱言,李氏也是建立在封建主義的特權之上,是依靠著無數百姓的供養,才有綾羅綢緞,錦衣玉食。

可李祺教匯出來的李顯穆,至少從不認為這些東西理所應當,他在努力的盡己所能,讓這個天下變得更好一些,讓老百姓活的更好一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