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這是在還百姓的供養之情。
可惜,李顯穆咬了咬牙,這番話不能和朱棣說,否則只會被當成瘋子。
他緩緩開口,卻如同最鋒利的劍:“陛下,這番言論實際上是將家世和道德聯絡起來,那臣就要問了,當初元末時,先帝潛龍在淵,家貧到了極點,難道先帝是……”
沒等李顯穆說完,朱棣就厲聲打斷道:“顯穆你說的對,此言論果然荒謬至極,家世和道德無甚干係!”
李顯穆知道自己把先帝抬出來,一定能成功,可他面上心中並沒有什麼得色。
因為即便皇帝這麼說,也改變不了世人的想法。
富人的惡比天高,可很隱蔽,表面裹著偽裝和善的外衣,甚至是彬彬有禮的外表,於是不引人恐懼。
窮人的惡實際上危害並沒有富人大。
譬如,貪汙災民安置費導致無數百姓死去危害大,還是用刀殺一個人危害大呢?
自然是前者。
可人只會恐懼於後者。
恐懼於那種赤裸裸的、血腥的、暴力的惡,這就是窮人被汙名化的根源,這難以改變,縱然理智明白,可對後者的恐懼是根植於基因的。
李顯穆深吸了口氣,將這些繁雜的思緒都從腦海中甩了出去,這世界還不夠好,正因為如此,才要改變,一點點來,“既然陛下認同臣所言,那臣就說一下臣的想法。
先前分省定額是直接把名額給教育水平差的省份分了過去,以達成了各省之間計程車子平衡。
如今依舊可以用這個辦法,將一部分名額分給寒門子弟。”
朱棣遲疑道:“可這樣選出來的人能夠治國嗎?科舉終究是要為國選才啊。”
“陛下,若科舉真的是安全為了選才,那為什麼不廢掉分省定額呢?以南北人口比例來看,基本上人才全部都在南方。
況且,官員們並不是科舉完之後就不再學習了,他們要學習很多新的、官場上的具體東西,這些東西就不再是寒窗苦讀所能夠得到的,而是要看天賦。
我們將那些因為沒有名師教導,而導致四書五經學的稍差計程車子招納進來,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還能有豐厚的學識,足以證明他們的天賦是極高的。
這些人在往後的數十年中,還能夠不斷成長,培養人才就該培養這種人。”
朱棣聽明白了,如今的科舉選的是科舉時的水平。
李顯穆想要的是真正的、有天賦的人才,而不是透過名師教導,砸下了無數資源,才被催生出來的“假天才”。
朱棣其實是第一次聽到這種真假天才的說法,但是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吃了無數資源才能和不吃資源的站在一起,這怎麼能叫天才呢?
“你說服了朕。”
朱棣感慨著,“可你提的這個建議太大了,裡面的問題很多,比如什麼程度算是寒門,又該給寒門多少名額,以什麼方式給,僅僅是粗略一想,就有這麼多的問題。
還要考慮如今天下朝臣的反對意見。
朕保證,這個訊息傳出去後,一定是洶湧的反對浪潮,到時候朕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可能除了你,沒人會站在朕的身邊。
縱然是朕也不能直接頒佈旨意啊。”
讓整個官僚集團吐出利益,談何簡單,李顯穆又如何不知道呢?
“陛下,名額前期可以少一些,比如每個省只挑選兩三個,這樣大約只佔十分之一,反對的浪潮會少很多。”
“此事不容易,到時候你要出力。”朱棣沉吟了下,還是覺得阻力極大。
李顯穆卻看出來了皇帝的不情願,他立刻意識到,皇帝大概覺得這件事對大明的影響不會那麼大,所以並不願意和群臣硬頂。
這件事還是得他自己大力推行!
————
大明王朝第二次科舉制度變革的起因,是永樂十七年,李顯穆向皇帝提出了將科舉名額有限向寒門傾斜,這項提議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博弈,是永樂十七年末到永樂二十年間士林的主要大事件,並最終在永樂二十年,大明王朝提出了三項政令,這三項政令被合稱為《寒門入仕法令》,這便是本章的主要內容。——《大明王朝科舉史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