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75章 請重修史

雖然因為他是外戚,按照國朝規定,不能擔任九卿的高位,但若是擔任一部侍郎,再能參贊機務,那威勢也不是如今能比。更何況,他可不是孑然一身的孤臣,而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方孝孺死後,以當今儒林而論,再沒有其他人能望其項背,他振臂一呼,響應者定然眾多。

至於結果如何,便要看雙方角力的結果了,不過大多數人還是看好李祺獲勝,畢竟有強力皇帝的支援,一旦李祺處於不利的結果,皇帝立刻下場拉偏架,浙江那一脈是必輸的。

自古以來,只要是有實權的皇帝,角力就沒有一個會輸的。

嘶。

想到這裡的大臣皆不由自主的倒吸一口冷氣,這不對啊,這難道不是包藏禍心嗎?若是皇帝真的下場拉偏架,必然對李祺和皇帝的威望都是一種打擊。

皇帝暫且不提,李祺這種大儒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聲望,若是他的聲望受到影響,那事情可就大條了。

李祺自然想到了這一點,只能說方黨之中也不都是泛泛之輩,畢竟是人傑地靈之所在。

即便是李祺一直瞧不上的方孝孺,也只能說是用錯了位置,若是讓他主管禮部之事,那必然是人盡其用了。

李祺同解縉交談著,今日大朝會註定不會平靜,待宮門大開,群臣列隊進宮,解縉低聲道:“景和放心吧,今日便是他們死無葬身之地的開端。”

天依舊是灰濛濛的,有些暗,一列列宮人提著燈籠走出,在通往宮中的宮道上,亦是高掛著許多燈籠,為群臣照亮前行之路。

這等大朝會都有禮官引導,該要如何走,該要何時行禮,但凡是組織過團建活動的人都知道,讓數百人一起做事是很難的。

尤其是沒有通訊的古代,讓數百個官員同時喊萬歲,都需要再三訓練。

大明朝還發生過一件頗有趣的事情,一直以來朝臣上殿都是三呼萬歲,便是影視劇中常見的“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朱元璋喜歡搞些標新立異的東西,而且他覺得哪裡有人能活萬歲,這種祝賀詞太虛了,於是就改掉了。

將三呼萬歲改成了四個字的詞彙,第一呼“天輔有德”,二呼“海宇咸寧”,三呼“聖躬萬福”,結果就這麼加了兩個字,朝會上立刻就稀稀拉拉起來,後來朱元璋只能又改回了三呼萬歲,往後便再也沒有皇帝閒的沒事幹去改這個東西了。

待群臣上了殿,重臣可以站在殿中,還有不少就只能在殿外,此時恰好是深冬寒月,若是穿的不厚,站上幾個時辰,甚至可能直接病倒也說不定。

李祺單論官職自然是不高,但大學士有優待,再加上他畢竟是長公主駙馬,是殿中很多宗家的長輩,是以他不僅在殿中,而且還站位很靠前,他的身邊並不是其餘大學士等文官,而是其他的駙馬,諸如懷慶公主的駙馬,在永樂朝被封侯。

殿中人頗多,除了九卿以及諸部的堂官,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給事中這些大明朝的關鍵官員之外,還有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等宗王,不過他們現在還不曾加封,因為皇帝還沒有定下太子,是以漢王、趙王也不曾冊封。

等了不多久,皇帝陛下終於上了殿,群臣三呼萬歲後,便開始了正常的議事流程。

大太監“有事啟奏,無事退朝”之言剛剛落下,殿中便有兩道聲音同時響起。

“臣有本奏!”

群臣皆將目光投過去,頓時目光一凝,方孝孺的學生林嘉佑,這是衝著李祺而來的啊。

而另外一人乃是翰林學士解縉,永樂朝後頗受陛下重用,最重要的是,舉朝皆知他乃是李祺的好友,建文朝因為李祺而被貶黜。

現在他在這等大朝會上突然出言,難保不是和李祺相關。

真不愧是近日京中的風雲人物,大朝會一開始,便以他為漩渦而動了。

眾人將目光投向李祺,卻見李祺眼觀鼻、耳觀心,彷彿殿中的一切都和他不相關一樣,一絲多餘的表情都沒有,倒有些像是廟宇中的石像。

“解愛卿有何事要奏?”

果然不出眾人所料,皇帝選擇了讓解縉先進言,另外一人頗有些遺憾憤然,但還是無奈只能退回朝列中,他可不敢在君前失儀。

解縉在眾人好奇的目光下走出列中,而後在地上叩首,朗聲道:“啟奏陛下,臣添為翰林學士,掌史籍之事,前日偶見前朝史書,心中頓生不忿之色。

古來為前朝記錄史冊,一是為其蓋棺定論,其國祚已然亡故,二是承襲統序,以示我朝正統。

我大明有恢復中華之功,太祖高皇曾言,繼承宋朝國祚,為何卻要為蒙元作史,且堂而皇之的寫作《元史》,臣請重修史冊,並將其更名為《宋末以來中國百年記史》,以明我大明恢復中華的煌煌功績!”

——

ps:又是一萬字,兄弟們求月票!明天繼續!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