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敕令急詔九江蕭軍回朝勤王。
邱著屬下越修親往急奔,相告辛密所謀。
蕭靖川通曉局面後,知成敗在此一舉,困頓踟躕不久計,決心立下。
頭道軍令,遣人急赴河南孫培忠處,密令培忠,不必理會朝廷之言,敕令所調,去走什麼順黃河東去濟南之路線。
蕭親筆調下,命培忠從速調集河南大部兵馬,務必及早趕駐歸德府。
伺機而動,專為準備東出淮東方向。
待是南京兩岸蕭軍九江部東出打響戰役之後,培忠人馬,順壽春-鳳陽線,於安徽北地從後穿插,擾亂清軍後陣,攻城略地,以南北呼應,對敵展合圍之勢。
時來閏五月十四,乃越修匆抵九江在先。
到得十五日,軍令八百里疾馳北去,終親手遞至河南孫培忠手間。
培忠何許人也?
對得蕭來,自忠心不二矣。
遂展信念罷之一瞬,便毫不含糊折扣,立馬火速籌備組織起來,歸攏各府縣兵員,急往歸德就聚集而去。
且較同日,北地緊急動作之同時,西南處,九江城裡,業沒閒等著。
蕭郎穩妥起見,拿著聖旨跟同李虎臣一場深談。
過後,蕭、李合心,九江諸將俱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誓言東出建功是也。
於是,蕭郎計,戰前動員堪畢後,亦不再躊躇,親領大軍,攜艦隊準備開拔,順江東出,欲憑長江天塹與敵決一死戰!
霎時,困頓九江月餘,蓄勢待發,水陸十數萬軍馬,開始緊籌整備東去勤王。
蕭郎將王者歸來之勢,尤自繳獲整編左良玉艦船人馬後,聲威更壯。
此次決意東出,投鞭斷流,勢必一戰定乾坤。
再水陸三天進軍。
閏五月十八日晨,蕭軍九江東出大部,水陸北、中、南,三路歸流,浩蕩蕩,急開東來。
與多鐸領銜之北地清軍人馬,正式長江兩岸交手接上了火。
兩軍對壘,喊殺震天。
其間,因探馬早報,曉知蕭軍大部艦船,江上水戰絕懷大優之勢。
北軍,多鐵騎陸戰稱雄也,不宜江上絕命。
遂分清利害,原已部分主力軍南渡進佔南京之兵馬,多鐸領帶,趕自大戰始,亦匆還北撤。
對聞蕭軍東至,人馬雄壯,不敢怠慢,生怕託大叫來軍斷了後路,無可轉圜。
於是,堅決親隨兵馬按住主力過江,自回北岸一線,令右路軍和州、烏江、江浦一帶沿岸頭修築工事,欲阻擊蕭軍東來大部人馬也。
十八日下午,北岸和州西,佘山方向,兩軍水陸齊發,火拼接戰。
許繼祖一路,自統麾下一萬兩千丁勇,於陸路進軍,直同扼守佘山方向,降了清的高進庫一部八千殘兵遭遇上。
江岸頭,後隨而至,黎弘生一部,水陸兩面,業從後趕來,助陣繼祖聲威。
敵我兩方軍馬,剛迎頭擊近,便血刃相搏矣。
直陷你死我活之白熱戰局。
經不到半日功夫,殘陽西墜前,高一部軍馬領西佘山一帶所築灘頭炮陣盡數被拔。
高進庫眼瞧陣勢不保,敵來水陸西南兩面夾擊,不得已,率部北撤三十里,且戰且退,分外狼狽。
許繼祖佘山小勝,不及表功,見得高部北撤,為不影響後進大局,自為分兵兩路。
一,麾下人馬拆撥四千,繼續追擊北咬,蠻撲高進庫,以求徹底拖住此降賊兵力。
二,剩統還可續戰五六千士,夥同黎弘生北岸步兵五千,繼續東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