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前四億年開始的蟲群進化

第4章 角石,“鯨”落

在這個其他動物的眼大部分還是原始小孔成像眼的時代,節肢動物的複眼卻基本已經趨於完善,與後世相差無幾。羽翅鱟一米餘長身軀上那對碩大複眼讓林易的視角沒有絲毫不習慣。

母巢坐落的這片內灣風平浪靜,林易控制的這幾隻羽翅鱟個體便是僅有的掠食動物。其餘就僅有薩卡班甲魚與少量三葉蟲分佈,大抵是羽翅鱟蛻皮前後脆弱時的避風港。

擺動著尾部,神經加強型羽翅鱟個體緩緩遊入開闊的外海。

在林易的控制下,似蠍的扁平身軀依然緊貼著海床,並不時用發達的複眼觀察著四周,防備著可能的威脅。

眼前的景象依舊,形形色色的三葉蟲在海床上爬行著尋找食物,感知到掠食者的到來,立即四散而逃,逃不掉的,乾脆用身下的無數對短小節肢迅速刨起沙來,將自己埋進沙中,試圖躲避捕食。

還有零星的薩卡班甲魚張著倒三角形的小嘴,在海床上撿食著殘渣。對於羽翅鱟的接近,作為原始脊椎動物的它們反應速度要高出三葉蟲不少,但由於缺少後世魚類的胸鰭等結構,只能笨拙的擺動著長尾遊遠。

但林易卻看也不看它們一眼,控制著身軀繼續劈開水波,向遠海遊動。發達的複眼掃過海床,探索著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同時,並不發達的嗅覺與聽覺器官也盡力的感知著周遭的一切。

向前遊動,嗅覺器官隱隱感知到一絲特殊的氣味,林易立即控制身軀加快了速度,向著其傳來的方向游去,想看看發生了什麼。

繞過一處礁石,眼前的景象讓林易不由的驚掉了這具身軀上並不存在的下巴。

碩大的,如房般的圓錐狀殼體橫在海床之上,五米餘長的驚人長度在即使放在林易曾經生活的時代都稱得上龐大,如後世鸚鵡螺殼上紋路的的淡紅色紋路生在灰白色的殼體上,讓它呈現出幾分美麗。

圓錐形殼體前端的開口處,生著一具與後世魷魚類似的軟體頭部,但此時,十根粗長的觸腕無力的垂在四周,結構原始的雙眼眼神空洞,說明著這隻舊日支配者般的巨大頭足類生物已經身亡。

房角石,奧陶紀體型最大的動物,在林易前世,以“直殼鸚鵡螺”之名在多部紀錄片登場,並被描述為一種強大凶猛的掠食者。

儘管後續研究表明其所屬的內角石目因殼體結構不太可能是積極的掠食者,但足有五六米的體長在這個年代也足以傲立群雄。

而林易面前這隻已經身亡的碩大房角石的體表不見任何足以致命的傷痕,應該是壽終正寢而死,僅在還未進化出後世頭足類吸盤結構的觸腕上有些細小的傷痕。

而無數乍一看形似小號羽翅鱟,但圓鈍的頭胸部前並沒有那對猙獰鐮肢的節肢類正攀在房角石龐大的屍體上,在那些細小的傷痕處緩緩啃噬著。

它們的身軀比羽翅鱟更為粗短,並沒有似蠍尾般的長尾,身形更像頭胸部與腹部差不多寬的大號蜘蛛,僅有後體末端的一根刺劍般的細細尾刺證明著它們的身份-羽翅鱟的遠親,刺尾鱟類的成員。

根據前世的記憶,它們似乎應該被稱作短翅鱟,是最早的板足鱟目成員之一。它們的體型僅有成年人的巴掌兩倍大小,比起羽翅鱟顯得十分袖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