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的思緒緩緩透過個體間的意識網路延伸入母巢,隨即,意識中,一串串雙螺旋鏈結構從記憶中浮現-確切的說,是來自dna鏈的本能中,母巢吸收過的所有物種的dna鏈結構,都被轉錄進特殊的dna結構之中,儲存在母巢體內。
選中一條基因序列,每一個片段,乃至每一個鹼基對中蘊含的資訊呈現在意識中。
儘可能的讀取了一些關鍵資訊,林易很快分出,現在的母巢中儲存了三條完整的dna序列,分別屬於羽翅鱟,三葉蟲與薩卡班甲魚。
這也是為何看上去與羽翅鱟毫無關係的母巢能直接產出羽翅鱟個體。同理,此時,三葉蟲,薩卡班甲魚個體也可以被直接產出。
但這兩種生物的個體,即使被母巢產出,大機率也並不能像羽翅鱟個體一樣成為承載林易的節點之一,被他的意識直接控制。
在屬於羽翅鱟的的基因鏈上,嵌著一些奇怪的基因片段,它們與大腦,神經相關的片段相連,似乎決定著特殊腦部突觸結構的生長發育。
林易推測,這大機率就是讓個體腦部之間具有相互連線的意識網路的結構。
但以現在三個節點,一個未知的母巢與兩隻羽翅鱟的原始大腦組成的叢集意識網路,承載起林易的意識已頗為不易。
面對浩如煙海的dna資訊,讀取一些簡單的片段便是目前的極限,根本無法對這些資訊複雜的奇怪序列進行讀取。
思索著,意識再次選中羽翅鱟的基因序列,準備對其進行編輯-是的,對基因序列的編輯。儘管受限於目前並不算大的叢集意識網路,能進行的操作極為有限,但這有限程度的編輯,卻讓現在的林易與其他生物徹底拉開了差距。
決定特殊突觸結構的基因片段以林易現在的能力,無法被編輯。因此,為了讓產出的個體能作為節點接入他的意識中,作為主體編輯模版的只能是羽翅鱟的基因序列。
意識投向另外兩條基因序列。一道道雙螺旋鏈結構中的資訊被讀取,讓林易陷入了沉思。
隨後,他很快鎖定了一段關鍵的片段,那是屬於薩卡班甲魚的基因序列上,關於神經系統的部分上一處不起眼的改動。讓林易不由得感嘆。
就是這一處不起眼的改動,讓早古生代群雄混戰的大規模軍備競賽中,脊椎動物得以脫穎而出,最終演化出下頜,掃清六合,建立起了絕對的主流地位。而其具體的結構,不過是神經外包裹的一層鞘狀物-髓鞘。
這層髓鞘,極大的提高了神經傳導效率,讓脊椎動物能演化出幾十餘米長的巨獸而不用擔心神經訊號傳遞問題。
反觀節肢動物,羽翅鱟的近親-2.5米長的萊茵耶克爾鱟便是千古絕唱,若再增大體型,神經傳導速度的減弱就會讓它們變得行動遲緩。
將控制髓鞘生長的基因片段嵌入羽翅鱟的基因序列中,再對其稍作調整,林易便感知到,一個新的模版-或許可以稱之為神經增強型羽翅鱟-現在可以被母巢產出。
理論上,升級過神經傳導效率的羽翅鱟可以長到更大的體型。但目前,林易並沒有編輯個體體型的打算。
如果體型大幅增長,那意味著體內很多結構都需要重新調整,對基因序列的改動量並非如今林易的意識能負擔得起的。而若僅僅是小幅增長,那其意義並不大。畢竟,增大體型需要消耗更多的營養物質來產出,而其增長的體型帶來的提升卻有相當有限,並未達到質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