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開拓母蠆追隨著袋角石群繼續向前遊動的同時,後方,最為富饒的一處領地處,母巢卻又發生了新的情況。
這處的浮游生物數量最為豐富,林易也控制母巢延伸出了大量的海林檎簇群,並控制工蠆將原本固著在珊瑚礁海床附近的被動濾食生物全部拔除,讓母巢版海林檎簇群能獲取更多的資源,供給母巢。
但最近,有些海林檎株體的產出卻開始下降,起初林易還以為是部分割槽域的浮游生物密度下降導致,但隨後,他就發現,產出降低的範圍漸漸開始擴散,直到某一片區域的海林檎簇群產出都大幅度減少。
作為棘皮動物,海林檎幾乎沒有神經,也沒有任何感覺。融合進母巢後,林易也並沒有為其額外加裝,導致他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而工蠆日常的檢查中也並未發現明顯的問題,表面幾乎完全正常,海林檎株體依然在水波中搖曳著,用腕上的細密須狀結構濾著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為母巢供給營養。
控制工蠆前往出現減產的簇群區域,用螯肢夾住一株海林檎株體,在複眼旁細細端詳。
眼前的景象讓林易瞪大了雙眼-如果節肢動物的複眼有類似的構造的話。
只見海林檎株體那花萼狀的本體靠近口部的位置,隱約可見一些奇怪的螺旋狀突起。
它們的顏色與海林檎的外殼幾乎完全一致,若不仔細觀察確實難以發現。
螺旋狀突起的結構有些類似後世的蝸牛殼,但靠近螺殼尖端的位置有些扭曲,刻意的儘可能貼合海林檎的外殼,但下方隱約伸出的軟體結構還是暴露出,它們並非海林檎的本體結構,而是一種特殊的,附著在海林檎本體表面上的螺類。
林易印象中,古生代確實有一種特殊的螺類與海蕾與海林檎共生,確切說,是說營寄生生活。這東西叫寬角螺,正是出現在奧陶紀,並與其宿主一同延續到了二迭紀,再之後隨著宿主的滅絕而滅絕。
記憶中,後世的化石證據顯示,寬角螺一般會趴在海蕾或海林檎的排洩口附近,用高度特化的較長口部伸進口內,取食它們的奧利給。
並且其寄生往往會啃掉一部分宿主的外殼組織,在其外殼上鑽孔,以藏入軟體組織,同時殼體異形生長,以完美的嵌入宿主外殼之中。
濾食性棘皮動物的消化系統並不強大,其奧利給中往往會夾雜大量藻類與營養物質,足夠螺類生活。
此前,這片珊瑚礁中生活著大量的野生海林檎與海蕾,寬角螺也因此出現在這附近的海域中。
但當母巢蛹化於此,原版海林檎等被工蠆盡數拔除,被母巢版海林檎簇群取代,就遇到問題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