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104章 有趣的策論(求訂閱)

王府改的臨時貢院,魯錦坐在中堂喝茶,李善長和馮國用兩人在下面瞎轉。

兩人一邊巡視考生的答題內容,一邊低聲聊天。

“大帥這題出的有意思啊。”李善長忍不住笑道。

馮國用也點頭道,“是啊,這題重在限二十條以內,律法條目繁多,亂世急需穩定人心,哪些律法最為重要,從諸生答題側重,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治政水平。”

兩人轉了一圈,果然每人側重都不相同,有人認為亂世該用重典,刑不重不能震懾宵小。

有人認為現在急需撥亂反正,先廢除元律裡的賣人合法,高利貸合法,先把這些害人的條款廢除再說。

甚至還有被從元廷衙門趕出來的吏員,寫起來就極為有經驗。

常見的律案一般就那幾種,殺人、盜竊、搶劫、強姦等刑事案件,戶籍稅務案件,財產糾紛,只要把這幾項抓好,就能快速穩定人心,一看就是有辦案經驗的。

魯錦看著手錶,半個時辰後出了第二題。

“第二題,勸農。

“一軍也好,一國也罷,當務之急是足兵足食,我聽聞廬州自古為產糧重地,每逢災荒凶歲,廬州不僅能養活轄內百姓,還能出糧賑濟附近郡縣。

“至宋一朝,廬州又有了雙季稻,元初也曾種雙季稻,而今卻不見了。

“諸生以為該如何勸課農桑,恢復雙季稻種植?或該如何屯田,有何辦法,都可寫出,請諸生試言之。”

這題稍微有點難度,你就算沒親自下過田,也得對種地極為熟悉才行,不然根本答不上來。

不過古代即便是地主,也要關心農業生產的,還沒現代那麼多五穀不分的‘城市人口’,對種田多少都有些瞭解。

有人思索片刻,飛快下筆,有人咬著筆頭,不知該從哪裡下手。

半個時辰後,魯錦又出第三題。

“第三題,武備。

“身為一縣父母長官,不求你上陣殺敵,但敵軍來了你總要帶領全城軍民守城吧?就算城中有武將鎮守,伱身為文官也該配合。

“請問諸生如何配合武將守城,都需注意哪些條目?請諸生試言之。”

第三題一出,李善長和馮國用都不禁感慨道。

“大帥說不考經義,只考實學,果真都是實用之學。”

馮國用點頭道,“的確,穩定治安,恢復生產,敵軍來了有辦法守城,能做到此三條者,一縣定矣!”

連考三個小時,魯錦讓士卒給考生上了茶水,有人想上廁所的可以舉手,讓士卒領著去,其他人不許說話,不許交頭接耳。

休息二十分鐘,魯錦又出第四題。

“第四題,公文寫作,如何報告敵情,災情,民情,請試選其一,寫公文一篇,要求不許用典,簡單明瞭字數少,不許用生僻字。”

這題更沒難度,與其說是考試,不如說趁機立規矩,以後向上打報告,別他媽給我整個萬言書,囉裡吧嗦一大堆,有效資訊就幾句話。

魯錦記得大明建國後,朱元璋還揍過這樣一個人,那不如趁現在就定好規矩。

“第五題,算術題。”

算術題一共兩道,一道是糧食有多少,人口多少,每人消耗多少,困守城池,如何精打細算堅持更長時間,度過難關。

這題出的可真實在第二道是饋糧題,前線需要多少糧食,路程多少,速度多少,時間限制多少天,一輛車的載重,所需人馬數量,人馬自身的消耗,問安排多少車輛和民夫,才能按時送到。

地方長官也是有責任組織民夫,向前線送糧的,這屬於縣令的本職工作。

複合應用題,這題稍微複雜點,但考的更多的是邏輯分析能力,對數學本身的計算難度反而不高。

公文和算數考過之後,天也快黑了,魯錦來到考生中間,這才說道。

“最後一題,策論題,題目是‘何為國’?“上古之時,人們衣獸皮,採野果,捕魚狩獵,茹毛飲血,以氏族聚落為生,並無國家一說,故而百姓無國亦可活,既如此,‘國’緣何而來?

“請諸生好生思考,結合當今天下,著文一篇。”

此題一出,一群考生頓時傻了眼,怎麼還有點八股題的意思了,想把這篇文章寫出水平來,你得先找好破題角度才行,還得結合當今天下。

當今天下是什麼情況?那就是暴元無道,天下大亂,國將不國啊!

難道是這個意思?許多人開始思考破題角度。

李善長和馮國用又對視一眼,大帥這出題是有點水平的啊,一般武夫他能想的出這種題目?

其實魯錦主要是想塑造一下古人的國家觀念,古代的民族和國家觀念不強,根本沒認識到一個‘國家’應該具備的職能是什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