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能是中國統一太久了,看四周都是蠻夷,反倒是城邦林立的歐洲,率先發展出了近代那種民族和國家觀念。不過有利有弊,他們發展出這玩意,就意味著歐洲再也沒統一的機會了。
國家職能是什麼?最簡單的就是帶領公民抵禦外敵,公民自願放棄一部分權力,交給統治者集權,集中全國的力量,做些一族一縣一郡都做不到的事,比如救災,比如大禹治水。
大禹的兒子啟,就是受到了父親治水的遺澤,建立了夏國,這是一個氏族,一個部落都做不到的事,必須有人統領全天下的氏族部落,才能統籌治理黃河,這就是國家的作用!
反過來說,元朝拿到了這個國家的權柄,卻不履行國家的責任,放任洪水氾濫,淹死那麼多百姓,所以他該死,他就該亡國!
宋朝拿到了國家權柄,卻不能率領軍民抵禦外敵,所以宋朝也該死,也該亡國。
誰能像大禹一樣帶領人民履行這個國家責任,誰就能建立新的國家!這是給古人塑造國家觀念,也是魯錦造反的依據。
前面那些題,能力不差的都可以答出來,這道題才是成績排名的依據,誰能和魯錦的腦電波對上思路,誰就能名列前茅。
天漸漸黑了下來,魯錦又讓人給他們點上蠟燭和油燈,兩支蠟燭燒完,直接收卷。
魯錦撂下一句‘明日巳時初放榜’,便帶著李善長和馮國用回了元帥府。
三個人連夜判卷,總共三百二十多份,並不算多。
“大帥要錄多少人?”李善長一邊看著卷子一邊問道。
魯錦算了算,目前他有六安,廬州,梁縣,和陽,巢縣,含山,無為,馬上還要拿下廬江,舒城,定遠,全椒,滁州,這就是12座城,一個縣令,一個主簿,湊齊了就得24人。
這裡面秦理已經佔了六安縣令的坑,李善長的兄長李勖,本來就是定遠的縣丞,又有獻城之功,給他個縣令也行。
包毓也有功勞,但魯錦不打算讓他當縣令,留在身邊搞情報更好。
這樣一來,暫時最少得錄10個縣令,12個主簿。
魯錦這才說道,“十個縣令,十二個主簿,再留一些人到元帥府做事,先挑四十個吧,其餘沒選上的,也可先做吏員,等打下新的地盤,就能給他們轉成品官。”
李善長點了點頭,馮國用又問道,“那大帥要錄多少軍中文吏?”
魯錦又想了想說道,“每連200人一個訓導官,一個團就要20人左右,十個團就要二百人。”
“這,豈不是這次的考生全都能錄上?”馮國用吃驚道。
“那也不一定,明天先考了看看水平再說,挑幾十個先用著,再從軍中選拔一些,沒有真才實學,也不能強拉去湊數,寧缺毋濫。”魯錦頓時說道。
“那便好。”馮國用點了點頭。
李善長則是有些不解,“大帥設的這個訓導官,究竟有何作用,若是負責軍法,軍需,並不需設那麼低,每個營官配上一個就夠了,二百人配一個,似乎過多了。”
魯錦卻非常堅持,“不多,訓導官要做的多了,要教士卒識字算術,要幫士卒讀寫家書,要教士卒學習軍規、軍報,還要教他們唱軍歌,總之一切能夠提振士氣的事,都要讓他們來做!”
李善長和馮國用對視一眼,似乎都有些不解,從沒聽說過軍隊裡還有設定這種職位的。
魯錦見他們的反應,當即解釋道。
“自古言兵者,或曰愛兵如子,或曰情同手足,然士卒違反軍規,動則非打即殺,試問,這是對待兄弟子侄的態度嗎?“你們兄弟兒子犯了錯,你也將他直接打殺了嗎?
“軍法固然嚴苛,但我以為,重在教育,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你兄弟兒子犯了錯,那說明你這個當父兄的沒有教好。
“文人多鄙視武夫,認為他們不學無術,既如此,為何不主動去教他們呢?
“就像士兵搶劫百姓,擄掠婦女一樣,為何不教他們,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自家姐妹孃親被人擄走,那就別去擄別人家的女眷,道理是很簡單的啊,為什麼不教他們呢?
“一個士卒被動的遵守軍規,和自己理解,主動遵守維護軍規,那士氣絕對是不一樣的,我們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的王師,王師就要有王師的氣象,軍中教育尤為重要!”
李善長並不以軍事才能著稱,對魯錦這種操作,他是從沒見過的,不過魯錦堅持要設這個訓導官,那就由著他唄,反正一個團也就二十人。
馮國用想了想,也沒反對,他倒是讀過不少兵書,以往將軍帶兵,都是將軍自己去收買人心,什麼給傷兵吮膿啊,什麼同甘共苦啊,霍去病還把皇帝御賜的酒,倒進泉水裡跟士卒一起喝呢。
魯錦這種玩法,他也沒見過。
那種傳統的帶兵方式,士卒大多對將軍比較忠心,但是對朝廷,對皇帝嗎,那就不好說了。
簡單說,將軍的影響大於朝廷,容易變成私兵。
而插政委就不一樣了,這是培養士卒的公心,就算不是為皇帝而戰,那也是為國而戰,為家而戰,為自己而戰,一是能提高士氣,二是不容易把士卒變成將領私兵。
這用處可大了,只不過兩人都不懂,沒見過而已。
三人開始閱卷,沒多久,胡惟庸的名字就出現在魯錦手中。
“艹,這貨什麼時候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