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家老四,是千古一帝?

第122章 民生是最大的問題

查抄的同時,朱高爍也調閱了吏部檔案,青盤縣令周無最,堂堂七品,年俸祿摺合米約九十石,這點糧食,節省這點次啊能養家餬口、僱傭幕僚師爺、維持官體排場,就連衙門裡那幾十個編外差役的工食錢都不夠。這正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低俸養廉”政策留下的巨大隱患。

官員俸祿微薄得連基本生活都難維持,遑論養廉?

其結果必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將手伸向無權無勢的百姓。

看著堆積如山的贓物和餓殍遍野的奏報,朱高爍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理解朱元璋的初衷是想減輕百姓負擔,杜絕宋元時期官吏奢靡貪腐之風。

但現實是殘酷的,這點俸祿,在物價飛漲的永樂朝,連一個縣令維持最基本的體面和衙門運轉都做不到!

“殿下,這周無最等人……”王翱請示如何處置。

朱高爍眼中寒光一閃。

“貪贓枉法,盤剝百姓,致民不聊生,罪無可赦!周無最及首惡三名家產充公,斬立決!懸首城樓示眾!其餘從犯,依律嚴懲,革職流放!抄沒家產,一半充入府庫,一半就地分發給青盤鄉及受災百姓,暫解燃眉之急!”

雷霆手段,震懾宵小。

青石縣貪官伏誅,百姓分得救命糧錢,祁王朱高爍的“青天”之名瞬間傳遍潯洲,然而,朱高爍深知,殺幾個貪官,發一次錢糧,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根子上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地少、糧缺、官窮、民困。

回到王府,朱高爍將自己關在書房,對著潯洲的田畝圖冊和氣候水文記錄,苦思冥想。

他需要一種能在潯洲貧瘠土地、多變氣候下高產穩產,能快速養活大量人口的作物,他想到了番薯。

此物耐旱、耐瘠、高產,營養豐富,正是解決糧荒的利器,可惜,此時番薯尚未傳入中國。

“難道就沒有替代之物?”朱高爍不甘心地翻找著記憶和收集來的農書,突然,他目光定格在一份來自瓊州的雜記上,上面記載了一種當地土人種植的塊莖作物,形似芋頭,藤蔓發達,耐熱耐溼,產量頗豐,當地人稱為“山薯”或“地瓜”。

“地瓜?”朱高爍心中一動。

這描述,莫非就是紅薯的野生近親或早期品種?即便不是,其特性也極為相似。

“王翱!”朱高爍猛地推開房門。

“立刻派人,持我令牌,快馬加鞭前往瓊州,不惜一切代價,尋找當地土人種植的‘山薯’或‘地瓜’,連藤帶土,給本王活株運回,越多越好,同時,在府內園圃和城外選幾塊貧瘠坡地、沙壤地,準備試種。”

他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屏兒,你心思細,農事也懂一些。此事關乎潯洲萬民生計,你親自負責,組織可靠農戶,待種苗一到,立刻按我寫的方法育苗、扦插、培土、管理!我們要在潯洲,種出能養活萬民的‘救命薯’。”

張繡屏感受到丈夫話語中的沉重與期望,鄭重點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