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窮養的我被迫開始二週目

第289章 事故車翻新

蘇澄的最佳化方案是直接大幅度砍掉線上‘價格走勢’這個功能。

他瞄準的是線下的餐廳用餐業務,打算把《我告訴你》發展成一個資訊平臺。

產品的定位怎麼說呢……類似於大眾點評網但又不是點評網的點評網。

其核心功能是為使用者解決人生最大難題之一:今天晚上吃什麼?這個功能與價格走勢的核心訴求是一樣的。

大家看評論的本質是想走捷徑,不想動腦子做篩選,不想冒風險,更不想踩雷。

產品在更新以後,蘇澄將用餐頁面做成最主要的使用者入口。

第一步:使用者們輸入自己的預算金額:今天晚上在外就餐的打算花多少錢。

100?200?500?

這個不做標準,15塊錢單人餐還是500塊錢的聚餐都可以。

但蘇澄看過資料庫最新一版的資料,基本上在外面聚餐四個人的消費就是兩百左右。

然後再讓使用者輸入用餐人數,1人?2人?4人?6人?預算金額和用餐人數設定好以後,程式就開始自動為使用者開始推薦附近的餐廳。

如果沒有合適的,還可以拔高預算。

這個東西簡單,用現成的程式隨便找個地圖把資料爬出來就行了。

接下來就是重點了。

產品新轉型的業務非常依賴使用者們的用餐評價,而用餐業務才剛剛上線沒有評價,甚至連店家的菜品資訊都沒有怎麼辦?後者的問題倒不算大問題,稍微用點人力或者花點錢就能解決。

前期就試運營一兩座城市,主動邀請商家們上傳菜品資訊。

想要高效率就花點錢做地推。

因為這種資訊平臺後期餐廳是會主動上傳自己的相關資訊的。

客戶們的用餐評價就稍微有點難度了,這個東西多少都得砸點錢。

也就是蘇澄先前預算好的,無論從老東西這裡偷什麼資產,後續肯定都要一筆必需的運營成本。

無論是事故車還是二手車,翻新就是得花錢啊。

有可能花的還不少。

起初,蘇澄想的辦法是,在使用者們每次用餐以後,將用餐體驗和評價釋出在他們的產品上,他們將會補貼使用者10%~20%。

花100塊錢補貼20塊,花200塊錢補貼40。

蘇澄現在要是有直接調動帝豪集團財政大權的權力,他肯定這麼幹。

這是最豪橫的起勢方式,也是該領域業務的方程式最優解。

可是蘇澄手裡沒那麼多錢啊。

錢被老東西扣除了一大半,蘇澄就得省著點花了。

因為《我告訴你》還沒商業化,現在蘇澄又要對該產品進行一次大的業務轉型,在此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是成本,暫時沒辦法盈利。

經過盤算,蘇澄最終把補貼比例定在了餐費的5%。

提供消費相關截圖或者憑證,寫一個體驗評價即可拿到補貼,直接現金打款到使用者指定的賬戶。

按照蘇澄的想法來算,賬上現在的錢可能只能指定一座城市,而且還得限時放送,指定的日期比如說週六或者週一寫評價,才能得到這個補償。

沒辦法啊!

蘇澄手裡沒那麼多彈藥,只能省著點打了。

效果肯定不是方程最優解,但以蘇澄現有的條件也算是能拿出手的最好方案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這樣子的。

蘇澄覺得還可以加一條,優秀且真實的評價將會有機率獲得免單獎勵,作為拉眼球和吸引力的最高獎勵。

“雖然速度和效果可能會差一點,但也足夠了。”

蘇澄這樣做的目的是與使用者們達成最基本的互惠。

只要雪球滾起來了,那就好做了,只是開頭有點難而已。

使用者在《我告訴你》上看到一個餐廳,去用餐以後得到了很好的體驗。

那麼這名使用者在嘗試新餐廳的時候,也會把自己的體驗寫出來發到《我告訴你》,從而實現產品與使用者的互惠。

只要互惠達成,那麼餐費的補貼是5%還是10%亦或者免單就都不重要了。

餐費補償和免單只是產品前期轉型蘇澄應該付出的成本。

至於商業化的問題。

換作一般的創業者後續可能會做團購、推廣、付費直通車等業務。

但蘇澄的想法不是這樣的,他堅決不會做成美團和大眾點評一類的產品。

跟他們一樣就代表著同質化,就意味著同賽道競爭。

假設兜售流量,售賣線上付費套餐,就能對商家進行抽成。

蘇澄向商家收取佣金和推廣費,那麼商家就會面臨一定的佣金和推廣壓力,這部分的成本最終都會轉移到消費者的身上,最後還是賺消費者的錢。

而《我告訴你》本質上是站在消費者角度誕生的一款產品,假設走那條路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產品公信力,失去了資訊的客觀性。

廣告、推廣資訊會讓使用者實現資訊過載,眼花繚亂的餐廳資訊會讓使用者難以抉擇。

使用者本身就不知道吃什麼了,用了《我告訴你》更不知道吃啥了。

就算做出了選擇,實際體驗未必就能匹配“高分”和花錢買的熱度。

《我告訴你》的體量是不小,但跟現在已經形成規模資本的美團、大眾點評比起來還是不值一提。

蘇澄會把產品的重點放在“使用者評價”這一塊。

產品調性到這裡就已經確定了。

《我告訴你》必須是差異化的東西,必須是站在客戶角度來做的產品。

既然圍繞評價下手,那肯定要推廣最真實的評價,具有時效性的高價值評價。

消費者給評價的邏輯是什麼?正常來說。

好吃、用餐體驗好就會給好評。

不好吃、體驗不好,就會給差評。

口味一般,體驗也一般的餐廳不寫評價,因為沒啥可評價的。

如果是美團那種路子,那肯定會刷好評,就像電商平臺刷單一樣。

有人刷好評就有人刷差評:同行、‘怪物消費者’。

就拿那天晚上蘇澄和秦奮、張烊文去的那家餐廳來說。

同事們都說好吃,他們去了以後也確實很好吃,而且用餐體驗也很好。

但線上上的評價只有三點幾分。

除了同行刷單,餐廳老闆沒給平臺交保護費,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刁蠻難伺候的顧客造成的。

只要有一點點不盡人意就差評,或者把自己生活的負面情緒都發洩在服務員和店家身上,以消費者的身份高高在上的給差評。

這些在《我告訴你》都是不被允許的。

《我告訴你》能夠成功的基礎就是確保所有評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他會在這方面做出種種限制。

至於時效性,那就有說頭了。

餐廳的好壞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裡面有很多無法反映的細微變化。

可能隨著時間和管理,或者更換廚師發生變動。評價反應的一般是歷史平均,是一個參考值,時效性也要值得注意,確保餐廳的評價是當前的狀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