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有爭議的評價該怎麼整。
蘇澄會成立一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處理這些出現爭議的評價,主打一個公平公正。
這一點其實外賣做的就挺好,讓其他消費者作為理中客介入糾紛進行處理。
蘇澄覺得可以借鑑引入。
“誒?”
“不對啊!”
“現在是2016年,美團還沒那個使用者參與的機制呢。”
“那這不就是我的原創嗎?”
蘇澄大言不慚地嬉笑一聲:“對,沒錯,就是我的原創!”
最後的結構總結下來就是:其他消費者主要參與處理+商家證據申訴,最後由專員監督稽核作為保底的模式。
假設不走美團的路子,應該怎麼樣施行商業化?
蘇澄已經有了一條基礎的思路,不過還在不斷完善。
第二天上午。
吳曉彤頂著兩個黑眼圈敲開蘇澄辦公室的門。
她來向蘇澄彙報《我告訴你》的最佳化方案。
當蘇澄看到吳曉彤拿出的方案的時候,不由得為之咋舌。
因為吳曉彤的方案也是往線下轉。
她的思路和蘇澄一樣,都是依託現存的體量,儘快轉型出一個相同的業務,在留住現有客戶的同時,還能持續的運營下去。
不過。
吳曉彤的方案還是很模糊,領域和品類沒有確定,只是暫定了一個用餐業務,不夠具體。
但這已經很好了,吳曉彤的表現已經超出了蘇澄的預計。
不愧是林總向他推薦的人,身上確實有點東西。
蘇澄當面讚賞起了吳曉彤的思路:“不錯,挺好的,有可行性。”
誇讚以後,蘇澄還是默默合上了這份方案。
吳曉彤沒有注意到蘇澄手上的這個動作,還在興奮和喜悅的情緒當中。
“蘇組長,那我們就先上報龍總?”
“呃,這個就不用了。”
“嗯?那我們是直接上報總部嗎?”
“不是你誤會了,我的意思是不用麻煩了,《i tell you》已經賣出去了。”
吳曉彤臉上的喜悅之情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驚訝。
“賣……賣掉了?”
“是的,你來晚了。”
“這麼快的嗎?”
“嗯。”
“蘇組長,我知道這可能不在我的許可權範圍內,但我還是想問一下,咱們集團賣了多少錢啊?”
蘇澄想了一下:“告訴你也沒什麼,850萬。”
“850萬?”
“嗯,龍總告訴我的,你覺得多了還是少了。”
吳曉彤覺得肯定賣少了啊!如果按照她的方案執行下去,最起碼有好幾個八百五十萬吧。
但按照他們集體討論還有前輩的意見,集團已經很賺了。
“蘇組長,你知道買家是誰嗎?”吳曉彤頓了頓,“我的意思是,我想持續關注他們後續會怎麼做。”
“這個屬於客戶隱私,龍總沒告訴我,我也不清楚。”
實際上的買家此刻就坐在吳曉彤的對面,是蘇澄本人買下來的。
“噢……那好吧。”
吳曉彤還沒來得及失落,蘇澄就繼續說道:“你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想法還是很模糊,因為你還是沒有拿出來確切可執行的東西。”
“轉成線下的餐廳業務,怎麼轉能夠留住老使用者並且再吸引新使用者?走哪種商業模式?”
“你這個東西連草案都算不上,不能稱作完整的方案。”
“即便《我告訴你》沒有賣出去,我也不可能拿這種東西交給龍總看呀。”
吳曉彤:???
殺人還要……誅心?吳曉彤不得不解釋:“蘇組長是這樣的,我之所以沒有寫的特別詳細,是因為我覺得《我告訴你》可以做成美團或者大眾點評那種模式。”
蘇澄:?吳曉彤不說這個還好,一說這個那蘇澄就要繼續否定她了。
蘇澄就知道會有人想走美團那種商業模式。
“那就更不行了……”
“美團和大眾點評會讓你做出來嗎?”
“你對比其他兩家有什麼亮點?”
“你不可能幹死他們兩家。”
“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三家並存,使用者同時下載三個app來回比價,這有啥意義?”
吳曉彤聽到蘇澄這個話以後不由得震驚住了。
蘇澄難道最近也在思考《我告訴你》的最佳化方案嗎?他的言辭和邏輯過於犀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方案的弊端和所面臨的問題。
“不過也沒啥關係,咱們倆就是私底下的討論。”
“咱們這個問題你可以保留,回去有空的話可以多想想。”
“咱們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蘇澄最後對吳曉彤還是鼓勵態度的,他讓吳曉彤把這個問題當做課外作業來做,閒了沒事兒就可以思考思考,也可以趁蘇澄空閒的時候過來跟他聊。
吳曉彤離開辦公室回到她自己的工位以後,才有時間懊惱。
她兩手托起臉頰,目光空洞地在發呆。
這兩天她為了研究《我告訴你》快把自己給熬廢了。
蘇澄的建議並沒有錯,吳曉彤也知道自己的方案一般,她就是想先拿過去給蘇澄看看,沒想到幾乎是全盤否定。
吳曉彤在前兩天集體會議上的時候,心裡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認為《我告訴你》還可以繼續做。
但會後仔細思考以後,卻發現好像從哪個地方下手都不對。
她腦子裡有一個想法,但這個想法就像蘇澄說的那樣非常模糊,至今她都不能準確的描述出來。
直到現在,吳曉彤還是沒想出來她當時在會議上的那個靈感。
就像是魚刺卡在了喉嚨裡,怎麼拿都拿不出來的難受。
到底怎麼樣做才能把《我告訴你》救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