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六年臘月十三,西苑萬壽宮。
太上皇嘉靖皇帝躺在龍榻上,透過雕花窗欞望著外面飄落的雪花。
六十五歲的嘉靖皇帝面容枯槁如紙,惟有那雙眼睛依然銳利如鷹。
他知道,這一次是真的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疲憊和寒意,讓他覺得骨頭縫裡都是涼的,怎麼暖都暖不熱,哪怕李時珍用盡了渾身解數,也不能緩急萬一。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嘉靖皇帝的內心也是無比明瞭的,他的時間真的到了。
不過即便如此,嘉靖皇帝也未感恐懼。
因為這幾年的時光對於嘉靖皇帝而言,就等於是自己白賺的。
而且在這些年裡,故人也都陸續凋零,黃錦走了,嚴嵩走了,還有徐階在前些天的時候也走了。
可以說現在能留給嘉靖皇帝有念想,有記憶的人親人老臣,幾乎也都沒有了。
所以,在這樣的心態下,嘉靖皇帝自然也不會覺得自己走到人生最後一刻的時候,是不甘的。
相反,他還覺得現在的自己也是應該就這樣清清爽爽乾乾淨淨的離開,為自己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帝君,該服藥了。”
現在還是司禮監太監李芳的手捧玉碗,小心翼翼地靠近龍榻。
嘉靖皇帝微微搖頭,聲音虛弱卻堅定:“不必了...朕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
李芳聞言眼眶一紅,捧著藥碗的手微微發抖。
伺候嘉靖皇帝這麼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太上皇的脾氣是說一不二的,現在他都不喝藥了,可見這是真的不打算繼續下去了。
“去...把朕的《永樂大典》嘉靖補編拿來。”
嘉靖皇帝想起前幾天趙貞吉送來的《永樂大典嘉靖篇》目錄,雖然只是一部目錄的檢索本,但也是非常厚重的一本書。
說完這句話後,嘉靖皇帝又想到了兩一本書,他又艱難地抬手指向精舍內書架,繼續說道:“還有...朕的《御製道德經注》。”
李芳連忙放下藥碗,背過身,偷偷的抹著眼淚,親自去取這兩本書。
這兩部大書厚重非常,李芳在取過來的時候,也不得不叫來兩個小太監幫忙抬到龍榻旁的小几上。
嘉靖皇帝枯瘦的手指輕輕撫過燙金的書皮,眼中閃過一絲滿足。
他這一生,除了修道求長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這些典籍了。
重抄《永樂大典》,續編嘉靖補篇,又為李時珍編纂《大明藥典》出錢寫續...這些都將是足以流傳後世的功績!
而且,還比那些虛無縹緲的丹藥實在得多。
“黃錦啊...”嘉靖皇帝突然開口,“你還記得朕剛登基時的樣子嗎?”
李芳微微一愣,他知道嘉靖皇帝叫錯了自己的名字,但是李芳也不計較這些,因為在平時的時候,嘉靖皇帝就經常把他叫做黃錦。
可見,黃錦在嘉靖皇帝心目之中的地位是何其之高!
李芳跪在榻前,老淚縱橫,替著黃錦回道:“老奴記得...那會兒陛下才十五歲,從安陸興王府入京,穿著素服在奉天殿即位...”
嘉靖皇帝聽到李芳的話後,嘴角也不由微微揚起,露出了一抹微笑,接著他又似是放鬆休息一般閉上了眼睛,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日子。
那一年正是正德十六年,他荒唐的堂兄武宗皇帝駕崩無嗣,他這個偏遠藩王的世子一夜之間成了大明皇帝的嗣位繼承人。
記憶如潮水般湧來。
嘉靖皇帝彷彿看到了十五歲的自己正站在奉天殿上,面對滿朝文武或輕視或算計的目光。
“陛下應以孝宗為皇考,尊興獻王為皇叔父!”
首輔楊廷和的聲音如雷貫耳。
少年天子攥緊了龍袍下的拳頭。
要他認別人為父親?絕不可能!
他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那個教他讀書寫字、帶他騎馬射箭的父親,怎能變成“皇叔父”?
欺人太甚!
“朕繼的是祖宗大統,非繼孝宗皇帝之嗣!”
少年嘉靖皇帝擲地有聲,堅持有力的繼續回道:“興獻王乃是朕生父,朕必尊為皇考!”
這場明面上像是爭爹是誰,實則爭權在誰的大禮儀之爭持續了三年之久。
嘉靖皇帝到現在都記得自己如何夜不能寐,研讀歷代禮制;如何暗中培植心腹,對抗楊廷和一黨;如何在左順門杖斃十六位反對他的大臣,震懾朝野...
彷彿那就是他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崢嶸歲月!
“皇爺...您沒事吧?”
李芳擔憂的聲音將嘉靖皇帝又拉回了現實。
嘉靖皇帝睜開眼,發現自己的手竟不自覺地顫抖著。
那些年的腥風血雨,如今想來仍令他心潮澎湃。
“拿筆墨來。”
嘉靖皇帝突然說說道。
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現在只要想起一件事,他就必須立刻處理一件事,要不然真到了不得不鬆開的時候,他想握緊都沒機會了。
李芳連忙備好筆墨紙硯,扶太上皇半坐起來。
嘉靖皇帝顫抖著手,在宣紙上寫下“明倫大典”四個大字。
這是他在大禮儀之爭勝利後編纂的禮制典籍,確立了他生父興獻王的皇帝地位,也確立了他不可挑戰的皇權。
“楊廷和...夏言...嚴嵩...”
嘉靖皇帝喃喃念著這些曾經權傾朝野的名字,“他們都死了,朕還活著...活到了現在。”
嘉靖皇帝又露出一絲幾不可察的勝利微笑。
那些想控制他、架空他的權臣,最終都敗在了他的手下。
他用四十五年時間證明了一點——大明的皇帝,從來不是任何人的傀儡。
寫完了這四個大字之後,嘉靖皇帝又想到了什麼。
“李芳,朕的《嘉靖實錄》修到哪一年了?”
嘉靖皇帝突然問道。
“回帝君,已修至嘉靖四十年。”
嘉靖皇帝聞言欣慰的點點頭。
本來這本《嘉靖實錄》是不能嘉靖皇帝在世的時候修撰的。
但是考慮到嘉靖皇帝退位的日久,也考慮到嘉靖皇帝對自己身後名的惦念,所以在去年的時候,朱載坖就下旨讓翰林院組織翰林編修和國子監的監生們開始修撰嘉靖皇帝的實錄了。
嘉靖皇帝想著李芳的話,嘉靖四十年,那正是他退位前五年,也是“嘉靖新政”最見成效的一個年頭。
這一刻,嘉靖皇帝的記憶彷彿又飄回那些勵精圖治的歲月。
大禮儀之爭後,他任用張璁、桂萼等新銳之臣,推行一系列改革:清丈田畝,增加稅收;裁汰冗官,節省開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
“皇爺,張閣老求見。”
記憶中小太監的通報聲彷彿還在耳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