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被攻下後,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它代表著遼東戰事的基本結束,朝廷接下來也要退出戰時狀態,下達了進入過渡狀態的旨意。
對前線將士的賞賜,對後方官吏的獎懲,都在迅速展開。
文官們想著儘快完成此事,把權力重新奪回來。
樞密院的大臣們則在緊鑼密鼓做安排,收割戰爭勝利後的果實。
距離京城最近的遼西省籌辦工作,就遭到了他們的全面介入。他們在省一級只插手都護司,但是對府縣,則要求全部設軍民府和軍民衛。
邊防部長劉遵憲道:
“遼西一帶,山林密佈。”
“又有山海關等重地,可以說是長城的外延。”
“這一帶最重要的是作為京城的屏障,臣以為應全部設軍民府和軍民衛。”
這樣設定,治理當地的官員,都會是武官和文職軍官。
文官當然不滿意,大學士楊景辰道:
“如果都是軍民府,遼西省與都護府何異?”
“難道把所有的事情交給都護司,布政司、按察司成擺設?”
他是大學士,說話頗有份量。劉遵憲一個人扛不住,目光看向兵部尚書薛鳳翔。
意思是武官和文職軍官的任命權在兵部,作為九卿你要站出來。
薛鳳翔知道自己就是個佔位的,顯示皇帝對先帝老臣的優待。
一向謹慎小心的他,唯袁可立馬首是瞻,部裡的事情也大多交給秦士文,在朝堂上很不顯眼。
如今被劉遵憲架著,他只能站出來道:
“省和都護府嘛,自然是有區別的。”
“省都護司只管軍事,民事和司法監察還要交給布政司、按察司。”
“況且現在推行集議制,省裡的事情要巡撫和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護使共議。”
這番話說得不錯,布政司、按察司加起來在集議會上有三票,不是輕易能架空的。
就連巡撫如果沒有否決權,都可能被他們架起來。
但是楊景辰明顯不是這個意思,他不是為了給布政司、按察司爭權力,而是想多安排文官,進入兩省任職。
對吏部事務頗有發言權的他,目視郭允厚出面。兩個平常像透明人的尚書,開始就此事打起嘴仗來。
朱由檢聽得有趣,對這一幕很是樂見。
分出文職軍官和文官爭權,是他在勳貴、武官沒落的情況下,不得已的舉措。
如今看來效果還不錯,經歷過遼東之戰、尤其是戰時狀態下掌權的文職軍官,開始有了爭奪權力的自覺。
劉遵憲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楊景辰也是如此。
這是兩個集團的碰撞,如今剛剛顯現。
當然,因為文職軍官大多出自文官,他們的鬥爭現在還很和氣。要不然也不會讓薛鳳翔和郭允厚兩個半透明的閹黨餘孽,在朝堂上相互打擂臺。
最終,還是朱由檢看到事情變得僵持,主動調解道:
“遼西省新設,又地處塞外,軍事壓力很大。”
“暫時就按邊防部規劃,全部設軍民府、軍民衛。”
“但是等到十年、二十年後完全穩固,確定沒那麼大的軍事壓力,又有更多的人口繁衍生息,那就把一些地方改為府縣,增設民政官員治理。”
“現在且不必爭,這十年作為過渡期。”
暫時化解了雙方的爭執,把這件事情往後推。
樞密院對此自然是滿意的,因為他們的提議被皇帝全盤同意。
內閣和政務院、都察院也沒什麼不滿,因為他們以後仍舊有機會奪回來。
更何況現在遼東和遼西還不太平靜,就是安排文官,也沒有多少人願去。
還不如再等個十年二十年,確定穩固後再派人過去。
此時,他們就只能看著邊防部呈上對遼西各府的規劃,得到皇帝首肯。
指著地圖,劉遵憲道:
“遼西各府,大體沿用之前大寧都司的衛所佈置,結合山川河流走向,以每府五個衛劃分。”
“其中,最西面是開平府,計劃以原本的開平衛為中心,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