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衛所推行教化,顯然增加了衛所護軍的權力。
樞密院對此自然是樂見的,就連剛才和文職軍官爭奪職位的文官,對此也很樂意。
孔子以教化成為聖人,推行教化無疑戳中了他們的心坎,讓他們紛紛擁護。
而且,艾南英以翰林身份擔任護軍立下功績,也讓很多文官心動,覺得似乎可以學習。
朱由檢見他們興高采烈,有心多引導他們思索這個問題,他向群臣問道:
“漢唐都曾是天朝,打下大大的疆域。”
“你們有沒有想過兩朝的區別是什麼?為後人留下了哪些教訓?”
群臣知道皇帝又要以史為鑑,一時間紛紛討論。
只是皇帝的話題太大了,他們揣摩著皇帝的用意,仍舊不明所以。
這兩個朝代都太大,留下的經驗教訓太多,很難清楚地說出來。
直到朱由檢道:
“漢亡之時,漢人居住的地方有哪些?”
“唐亡之時,漢人又都分佈在哪裡?”
“諸位能說清楚嗎?”
這種具體的問題,那就好回答了,首輔韓爌說道:
“漢亡之時,三國雖然紛亂,魏國卻仍能收復西域,蜀漢收復南中,東吳奄有交趾。”
“唐亡之時,除了歸義軍外,西域和河西走廊大多被異族佔據,河套、交趾丟失,南詔成為大理。”
“又因石敬瑭割讓燕雲,使得遼國、西夏,成為宋朝大敵。”
這番話充分說明了漢唐滅亡後的區別,朱由檢道:
“這就是兩朝的差別所在。”
“漢朝構建國族,所以華夏之人,之後被稱之為漢人。”
“唐朝雖有唐人稱呼,卻未能把歸順的異族教化。”
“這些異族在唐朝強盛時恭順,但是一旦衰落,就變成兇惡的敵人。”
“安祿山如此,吐蕃、回鶻、契丹同樣,使得盛唐之後,漢人深受其害。”
“宋朝之所以積貧積弱,除了偃武修文外,就是因為外部壓力太大,一直在收拾唐朝留下的爛攤子。”
“本朝一定要汲取教訓,對異族施行教化,利用數代之功,把他們教化為華人、漢人。”
“絕不能在衰落的時候,讓異族殘害漢人。”
群臣聞言紛紛稱讚,認為確實是這個道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八個字,可是刻在很多人的心裡。
尤其是前些年大明衰落,建虜、奢安殺戮了不少漢人,更是讓人們記住了這個教訓。
在他們看來異族就需要教化,免得再度為害。
所以朱由檢的教化方案,毫無疑問取得了群臣的支援。
然後他又問群臣道:
“你們都來說說,應該如何教化異族呢?”
“漢唐留下了什麼經驗?”
這個問題就好答了,有的說用詩書,有的說用禮樂。
還有一些樞密院的官員,說要使用武器。
畢竟漢朝打敗匈奴的事情,這段時間沒少被皇帝提起。
朱由檢聽到樞密院官員這麼說,面上頗是欣慰,向群臣道:
“夷狄畏威不懷德,對他們首先就要用威。”
“只有在武器的威脅下,他們才願意接受教化,進而感念你們的恩德。”
“如果不用威一味施德,那不過是宋朝送歲幣、壯大蠻夷而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