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在袁可立不方便受封的情況下,第一個被冊封的中興功臣,就是孫承宗。
朱由檢道:
“孫承宗臨危受命,於遼東危難之時自請督師,穩定遼東亂局。”
“又矢志不渝,棄首輔職位於不顧,在朕登極之後再赴遼東督師,整訓關寧軍隊。”
“如今遼東平定,又是他在前線主持。”
“這樣的功績,焉能不以公侯酬之?”
“你們擬個封號,說說是封公還是封侯?”
這麼封侯的賞賜,引得群臣一陣驚呼。
因為很多人根本不認為,孫承宗值得被封公侯。
畢竟遼東前線的戰事,幾乎沒有一場是他主持的。
他最多是做做後勤,沒有拖後腿而已。
如果這樣就能封公侯,群臣都覺得實在太容易。
內閣首輔韓爌道:
“孫督師固然有功勞,卻不見得勝於紫閣中的李化龍等功臣。”
“臣以為以伯爵酬之即可,公侯褒揚過甚。”
首輔這樣出言,其他反對的臣子紛紛附和。
他們大多以為孫承宗封伯即可,封侯都有點勉強,更別說冊封公爵。
對此,朱由檢向群臣道:
“對於後金建虜,不可以等閒視之。”
“遼國、金國,皆是興於此地。”
“若不及時消滅,便是中原大患。”
“孫承宗立下的是滅國之功,值得以公侯相酬。”
這是他想到了後金變成滿清、趁著李自成進京得了天下。
從這個意義來看,消滅後金的孫承宗怎麼褒揚都不為過。
後世他的後裔孫殿英掘了清朝皇陵,就被許多人視為民族英雄,戲稱其為“清掘宗”。
不過群臣是不知道這些的,也認識不到後金的危害。
他們只把平定建虜視作平定奢安之亂那樣的功績,最多與平定麓川相當。
左都御史王在晉道:
“建虜區區蠻夷,勝之有何難哉?”
“更何況孫承宗並未全盛,建虜逃亡在北。”
這番話讓朱由檢極為生氣,斥責道:
“荒謬!”
“若是平定建虜如此容易,怎不見其他人功成?”
“楊鎬、袁應泰、王化貞、熊廷弼、高第、王之臣,這些人難道都是酒囊飯袋?”
“戰死的杜松、劉綎、馬林、陳策、尤世功、趙率教等將領,難道沒有能力?”
皇帝這麼一說,群臣才想到遼東前些年戰死的總兵、副總兵,還有戰死或被殺的督撫。
當時是幾乎沒有官員願意負責遼東之事,才有孫承宗被群臣請求成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又去遼東督師。
以此來看,孫承宗確實功莫大焉,至少勇於任事。
再加上這次遼東之戰的功勞,封個侯爵確實說得過去——
當年平定麓川,都封了幾位侯伯。
所以在皇帝的堅決態度下,反對孫承宗封侯的大臣開始減少。
但是對於封公,他們卻仍舊堅決反對。
內閣次輔楊景辰道:
“若是孫督師封公,其他功勞接近他的人,豈不同樣要封公?”
“這次遼東之戰,孫督師固然功勳卓著。但是侯世祿、滿桂等將,同樣功莫大焉。”
“臣以為孫承宗為主帥,定為首功尚可,卻不宜將功勞盡歸其身。”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