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928章 遼東功臣集團

這個說法引來許多臣子附和,被視為楊景辰一系的吏部尚書郭允厚也說道:

“建虜酋首逃亡,遼東未盡全功。”

“臣以為孫督師宜封侯,而不宜封公。”

在他們的群起反對下,朱由檢的態度有所軟化,最終做決定道:

“那就定為第一等的郡侯,祿米一千六百石,封地方四百里,可以開闢諸侯國。”

“要為其預留公爵封地,以便再有功績,將來繼續晉升。”

這個待遇,說明皇帝仍沒有放棄封孫承宗公爵的想法。

群臣在心裡感慨皇帝對孫承宗的厚待,沒有繼續再爭的勇氣——

遼東之戰勝利後,當今皇帝在朝野的威望直線上升,人人都認為大明正在中興。

所以皇帝定功臣封號中興,沒有引起任何反對,他們都認為當今皇帝當得起。

如今皇帝做出了決斷,在袁可立表態支援後,樞密院、兵部官員紛紛響應。

孫承宗的郡侯封賞,最終確定下來,接下來要討論的是爵位稱號。

-----------------

作為保定高陽人,最適合孫承宗的爵號當然是保定侯。

但是不巧的是,保定侯已經有了,就是梁珤的後人。

而且連高陽侯也有了,和花雲一起戰死的許瑗,被太祖追封為高陽郡侯。

甚至連高陽伯也有,是天順年間冊封的高陽伯李文。後來論斬免死除爵,子襲指揮使。

按照朱由檢褒揚功臣的規定,這些人的後裔都是可以去海外開藩的,最高能恢復祖上爵位。

所以孫承宗是沒辦法以家鄉為爵號的,只能另想名稱。

最終,群臣以遼東首府遼陽府,擬封孫承宗遼陽侯。

將來他開闢的藩國就是遼陽侯國,與遼陽是友好城市。

朱由檢滿意地點了點頭,向群臣道:

“孫承宗的爵號,就定為‘中興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遼陽侯’。”

“勳級上柱國,散官特進光祿大夫,加銜太傅。”

“其大學士一職轉為樞密使,待到進京授爵後轉任左都督。”

“其他中興功臣,同樣照此辦理。”

這是孫承宗的爵位,被討論這麼久的原因。

因為他就是標杆,決定其他功臣要封什麼樣的爵位。

在孫承宗擬封遼陽侯後,其他人的爵位紛紛被定下。

首先就是侯世祿,是遼陽會戰、渾河會戰的功臣,同樣被封為侯,定名渾陽侯,二等縣侯爵位。

滿桂因為封號變遷,同樣要重新冊封,仍舊被定為東平侯,也是二等縣侯爵位。

兩人因為對戰局起到決定性作用,封號同樣是“中興輔運”。並且授勳上柱國,散官特進光祿大夫,加銜太保。

在他們之下的就是毛文龍,雖然他想要封侯,但是功績卻差一點。最終仍是東江伯,只是晉升為一等郡伯爵位。封號“中興翊運”,同樣加銜太保。

和他同樣待遇的是楊嘉謨,因為主持海城會戰,對破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被冊封為威武伯,同樣是一等郡伯。

海軍提督俞諮皋,因為在後勤和支援戰鬥上的功績,同樣提升為一等郡伯,封號仍是鎮海伯。

挽救牛莊戰局的佟翰邦、指揮牛莊之戰的尤世祿、穩定牛莊戰線的鄭芝虎,同樣被冊封伯爵,授與二等縣伯、三等鄉伯爵位。

在海城會戰斬獲最多的楊御蕃,還有在遼陽會戰、渾河會戰接連斬獲的曹文詔,因為殺敵功勞足夠,同樣被授予三等鄉伯。

率領一萬東寧兵支援的何可綱,雖然沒趕上最後的大戰。但因為大淩河之戰的關鍵作用,這次被追敘功績。被朱由檢以前敵委員會的功勞為由,從一等子進封為三等伯。

畢自肅同樣是前敵委員會成員,而且在後方也有功績,不過把他封為伯爵有點勉強。最終他和後來加入前敵委員會的盧象升一樣,被封為世襲子爵。

其他的洪承疇、劉興祚、馬世龍、孫應元、李九成、曹變蛟、田見秀、艾南英等人,同樣各有封賞,封號“中興翊衛”。

就連只趕上最後進攻瀋陽的秦良玉,也被追敘白桿兵以往的功績,被冊封為忠貞伯。

加上以懸賞封伯的崔南伊、復土千里的張獻忠,一共有三侯、十二伯,透過遼東戰事獲得高階爵位。

他們和數十位子男、數百位爵士,共同組成了遼東功臣群體。

如果再加上江陵郡公張同敞、寧遠伯李尊祖、南安伯鄭芝龍,以及其他的功臣後裔復爵,這些朱由檢登極後冊封的貴族,已經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