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有些沒法,朱由檢也知道了文臣的態度。同樣的套路很難對他們襲擊第二次,以後再把外廷衙門改入內廷,絕對會有人抗爭下去。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歷史上為大明殉節的文官即將回歸,朱由檢不願在這點上糾纏,決定儘快定下來,保住勝利果實。
所以他明確道:“內廷現有的十二監四司八局,以及錦衣衛監、上林苑監、三經廠、寶和六店等等,都是內廷衙門。”
“朕以後如何調整,外廷不得過問。”
“錦衣衛也對內廷違法人員有處置權,不必經過外廷。”
這是應有之義,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認可。
只是請求皇帝如果做出調整,以後要知會外廷,免得外廷不知,事情產生混亂。
朱由檢點頭答應,然後提出要求,說道:
“內閣有個內字,應該歸屬內廷。”
“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同樣應該屬於內廷。”
一口氣要了四個衙門,還包括最重要的內閣。袁可立有些生氣,覺得這不是商量的態度,有些氣憤地道:“陛下若如此說,請和內閣大學士商議。”
“只要他們願意徹底成為內廷衙門,老臣沒有異議。”
朱由檢心中訕訕,沒有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說道:“內閣、翰林院就和光祿寺、鴻臚寺一樣,屬於外廷偏內廷的機構吧。”
“但是詹事府要留給太子,以後由內廷任命。”
詹事府是輔導太子的機構,的確應該歸屬內廷。否則太子一個衙門都沒有,實在太不像話。
袁可立對這個已經淪為翰林院遷轉機構的衙門不太在意,在皇帝堅持下答應下來。只是希望皇帝任命詹事府官員時,仍舊要從翰林院挑選,否則翰林院等清貴衙門都會有意見。
朱由檢對這點表示認可,打算先把詹事府奪回來再說。以後怎麼用詹事府,他還沒有想好。
畢竟這個機構太敏感了,關係到皇帝和太子的關係。
國初之後,詹事府基本上廢棄不用,只供翰林院官員遷轉。
至於國子監,袁可立直接拒絕,認為無需商談——
監生有資格直接做官,為了避免皇帝大規模任用監生,文官都會反對。
朱由檢振振有詞,說道:“國子監和欽天監同屬於監,是監就應該歸屬內廷。”
“否則外面的人分不清,把國子監和欽天監的負責人稱為太監怎麼辦?”
袁可立氣極反笑,向皇帝道:
“國子監在本朝初年稱國子學,欽天監也曾稱為太史院。”
“陛下不願它們被稱為監,可以把它們改回去。”
“老臣絕無意見!”
朱由檢盡力爭奪,說道:“國子監生也被稱為太學生,可以改稱太學,朕自己設立低一級的大學或學堂。”
“但是欽天監一定要劃歸內廷,留在外廷朕不放心。”
“西方傳過來的天文地理知識袁卿應該有所耳聞,現在是大變之時。”
“欽天監若是不歸朕掌控,朕只能把它廢了,再設一個新衙門。”
對西方傳過來的知識有所耳聞,知道大地是個球形,不是天圓地方。皇帝因此想完全掌握欽天監,袁可立能夠理解。
再加上皇帝雖然讓出了國子監,卻要自己設立大學。袁可立覺得如果自己不答應的話,皇帝真有可能在內廷設立新衙門,把欽天監給廢掉。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袁可立道:
“欽天監可以歸屬內廷,國子監也可以改稱太學。”
“但是陛下設立的大學,規格不能高於太學,學生也不能直接授官。”
“大學生需要參加科舉或成為太學生,才有做官資格。”
朱由檢點頭答應,知道文官絕不會答應自己隨意任命官員,所以他沒有強求。打算開設理工類大學,培養研究人才。
然後就是朱由檢最看重的、關係到自己安全的衙門:“太醫院一定要歸屬內廷。”
“外廷管理的太醫院實在太差了,治死了幾位先帝。”
“如果袁卿不答應,朕就加強御藥房,再設一個御藥監。”
對此無話可說,袁可立自己也覺得太醫院實在太差,以至於大明需要頻繁更換皇帝。
這種無關朝廷大政、對皇帝卻非常重要的衙門,袁可立覺得沒必要爭執,既然皇帝提出,那就讓給內廷。
只是他要求皇帝接過去後,就要由內庫發放俸祿。免得皇帝胡亂任命官員,讓外廷承擔開支。
覺得太醫院能夠賺錢,朱由檢一口答應。
然後想來想去,又要加上尚寶司和中書科。袁可立對尚寶司不怎麼在意,對中書科卻極為警惕,覺得皇帝有可能用它取代內閣,不願答應此事。
但是對皇帝引用舊例,要求尚寶司、中書科等近侍官員任命取自上裁,他卻無法反對。只是提醒皇帝不能改變中書科的級別,不能違反祖訓重設中書省——
文官好不容易確立的內閣制度,不能隨意改變。
朱由檢滿口答應,說是會像起居舍人一樣,中書科中書舍人以後會挑選翰林院官員兼任,不會提升級別。
這點確定之後,內廷衙門徹底定了下來。商量來商量去,也就多了詹事府、欽天監、太醫院三個衙門。其中詹事府還已經淪為遷轉機構,根本沒有實權。
袁可立心中鬆了口氣,覺得皇帝要走這三個衙門完全可以接受,並不是胡亂調整。在皇帝答應不會把其它外廷衙門轉入內廷後,他決定下一次常朝上就正式提交奏疏,確定內外分別。
然後,朱由檢和袁可立才開始最初的話題,調整審判機構。
《大明會典》:又定、東宮官、系近侍官員、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洪武二十六年定、尚寶司、中書舍人、系近侍官員、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