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將有怎樣的啟示?
大唐位面。
李二站在天幕之下。
眉頭緊鎖。
這段關於蠻族皇子沉迷漢文化的記載。
讓他想起了當年突厥人對大唐文化的嚮往。
“魏徵,你看這忽必烈,倒是寫當年的突厥人有幾分相似。”
李二的聲音裡帶著幾分意味深長。
魏徵捋著鬍鬚。
“陛下,臣倒覺得不盡相同。”
“當年突厥人慕華,是被我大唐的軍威所懾,文教所化。這忽必烈,倒像是主動投入漢文
化的懷抱。”
房玄齡在一旁補充。
“更令人驚異的是,這些飄動的短評,竟顯示千年之後的異邦之人,對我華夏典籍如此推崇。”
“看來以文化立國之策,確實深遠。”李二目光灼灼地盯著天幕。
“當年我設立譯學館,廣納四方學子,就是要讓天下知曉我大唐的包容。”
“但這忽必烈,竟然因為親近漢文化而要對抗自己的同胞一一這倒是出人意料。”
房玄齡說著。
指向天幕上閃過的新畫面。
“文治武功,向來是相輔相成。”
“這天幕所示,莫非是在告訴我們,文化之力有時比刀劍更為鋒利?”
李二陷入沉思。
既用軍威也重文教。
如今看到千年之後的史實。只是這個叫忽必烈的。
他統一天下時。
更覺得當初的決策是對的。天幕徐徐展開的畫面。
究竟會把這種文化認同帶向何方?
似乎正要揭曉答案。
【然而對於忽必烈的漢化政治傾向,蒙古舊貴族們非常不滿意。他們向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打小報告,暗示忽必烈有割據龍國的野心。】
【因此,忽必烈的漢族手下被哥哥設立的鉤考局調查,並被指責為不忠於蒙古。】
【面對哥哥的責難,忽必烈絲毫沒有反抗的餘地,只能到行宮哭著向哥哥彙報工作。】
【蒙哥看弟弟哭成那樣不忍心,便跟忽必烈達成了和解,撤銷了對漢族機構的調查。兄弟的親情第一次抵消了蒙古貴族對忽必烈的不滿之情。】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後蒙哥在攻擊南宋時戰死沙場。而繼承蒙哥位置最有力的兩位競爭者,就是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
【按照傳統,蒙古是幼子守灶,王位要由最小的弟弟來繼承,意思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為正統繼承。】
【但如果按照漢族的傳統,則是次子繼位的合法性更高。也就是說忽必烈才是最適合繼承王位的。】
【所以忽必烈跟弟弟的權力之爭,也代表著蒙古和漢族傳統的戰爭。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忽必烈作為一個正兒八經的蒙古人,帶領著一大班子漢族軍隊,向他帶著蒙古軍隊的弟弟發起
了進攻。】
【只是誰也沒想到漢人的軍隊會那麼猛,忽必烈三下五除二就把弟弟阿里不哥徹底打殘了。】
【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總算是把皇位坐穩了。也因此創造了一位縈古人帶領漢族大軍去屠殺自己蒙古人的歷史奇蹟。】
“破案了,原來是被人舉報的2333”
“忽必烈:大哥我真的做到KPI了嗚嗚嗚”
“不愧是親哥,看弟弟哭馬上心軟”
“經典逆風翻盤,漢軍太猛了。”
“忽必烈:抱歉弟弟,我這邊有文化加持”
—“史上最離譜繼承權爭奪戰,就這麼決出來了?”
“漢族傳統vs蒙古傳統,battle開始!
“這就是血統buff被文化buff完全壓制?”
大元位面。
忽必烈在天幕前站定
面對這段關於自己的記載。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這些畫面勾起了他對兄長和弟弟的回憶那些往事如潮水般湧來。
“劉秉忠,你看這天幕所言,說我是什麼‘漢化路線的總代表’。”忽必烈的聲音裡帶著幾分感慨。
劉秉忠整理了一下衣袖。
“陛下,您選擇接納漢文化,是為了更好地理這片土地。“天幕中的評論雖然戲謔,但也道出了事實。”
“大哥他···其實早就明白我的用意。”忽必烈注視著天幕上蒙哥安撫自己的畫面。
“只是沒想到,命運會讓我們兄弟就此分別。而阿里不哥,我也並非想要與他刀兵相見張文謙在一旁補充。
“陛下,您帶領漢軍擊敗阿里不哥,正說明了文化認同的力量。“這些彈幕雖然輕鬆調侃,卻也道出了其中深意。”
忽必烈凝視著天幕中不斷閃過的畫面。“治理天下,確實不能只靠馬上功夫。”
“大哥生前也曾認可我的選擇。只是沒想到,這一選擇竟讓我與至親刀劍相向。”
天幕繼續播放。
忽必烈若有所思地望著這些來自未來的記載。彷彿在思索自己的抉擇是否真的正確
這個神秘的天幕。
似乎要將他一生的功過得失。都清清楚楚地展現出來
大秦位面。贏政凝視著天幕
眼中閃爍著不同尋常的光芒。
這個來自千年之後的異族統治者。
竟然如此推崇漢家文化
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統一六國時的種種往事。
“李斯,你覺得這異族君主選擇漢化之路,是聰明還是愚蠢?”贏政的聲音裡帶著一絲探詢的意味。
李斯撩了撩袍角。
“陛下,臣以為此人雖是異族,卻深諳治國之道。”“只是他這般做法,未免太過溫和。”
“以臣之見,若要統一天下,當如陛下般雷厲風行才是。”“溫和?”
贏政目光微凝。
“朕統一文字、度量衡,收天下之兵,焚諸子百家之書,何嘗不是為了統一思想。”“這忽必烈倒是另闢蹊徑,以文化感化異族,倒是個有趣的思路。”
天幕上不斷閃過的彈幕引起了贏政的注意。那些關於文化認同和傳統衝突的討論。
讓他陷入沉思。
“蒙恬,你也說說看。”贏政轉向另一位大將。
“陛下,末將只知行軍打仗。但這天幕所示,竟是一個異族人用漢家軍隊打敗自己的同胞
“這等事若在我大秦,怕是想都不敢想。”
贏政目光灼灼。
“正因如此才有意思。朕以嚴法治天下,他卻用文教化異族。”“千年之後,究竟誰的方式更能讓天下久安?”
天幕徐徐展開。
彷彿要為這位始皇帝揭示一個跨越千年的答案。。
宋朝古人們望著天幕。
看著這段關於蒙古統治者的記載。
心中五味雜陳。有人唏噓於漢文化的魅力。
竟能讓異族君主如此折服。
有人感慨於兄弟鬩牆的悲劇。
不禁聯想到靖康之恥後南宋的困境。
“漢文化影響力竟如此之大?”
“這便是文化認同的力量,即便是異族也難以抵擋。”
天幕中異族統治者為了漢化不惜與同胞對立的畫面。讓他們想起了當下朝廷與金國的關係。
若是金人也像這般認同漢文化。
或許就不會有“易服改制”之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