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古代,盤點現代封神人物

第132章 臥龍傳記四千字,四分之一出師表!諸葛亮:我比較低調

“今日我大唐兵精糧足,四方臣服,諸葛亮若在此時,定能成就更大事業。“朕倒是想跟他下一盤棋。”

李二不禁感慨。

“這般運籌帷幄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唐,必定能讓朕的江山更加穩固。”“可惜天不假年,徒留遺憾。”

房玄齡輕聲說

“陛下,諸葛亮雖已逝去多年,但他的治軍之道,不正可為我大唐借鑑?”

“正是此理。”

李二點頭。

傳旨下去,把這段影像儲存入宮廷典籍。

“後世子孫當以此為鑑,知道一個帝國的興衰,不僅在於一時之勝負。”大宋位面。

“原來蜀漢是這樣滅亡的。”宋仁宗揉了揉眼睛。

“諸葛亮竟是被自己國家的底子給拖累了。”范仲淹捋須沉思。

“陛下,古人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諸葛亮謀略超群,卻敗在國力衰微上,當真令人扼腕。”“朕常想,治國如同整理庭院。”

宋仁宗語氣低沉。

“魏國就像一座大花園,損幾株花木不打緊。可蜀漢呢,才一個小院子,折了幾枝就傷筋動骨。

韓琦點頭贊同

“段谷之敗看似只損失數千人馬,卻讓蜀漢元氣大傷。”“正如一個富戶和窮戶,同樣摔了一跤,後果天差地別。”“諸葛亮定是看透了這點。

宋仁宗微微嘆息

“所以他處處謹慎,生怕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可惜啊,終究還是.·.·.”

“這便是積貧積弱的可怕。陛下,如今我大宋雖然號稱富庶,但軍備卻也.·..范仲淹接道。

“範愛卿說得對,朕懂你的意思。”

宋仁宗神情凝重。

“諸葛亮連斥候打探訊息都艱難,而今我朝與西夏、遼國交戰,又何嘗不是如此?”“陛下聖明。諸葛亮之敗,實在給我們太多警示。若不及早補強,恐怕難以為繼。韓琦正色道。

“諸位愛卿今日所見,當引為明鑑。

宋仁宗站起身來。

“朕要做的,不只是守住這太平盛世,更要讓國家根基更加穩固。圍觀的古人紛紛感嘆。

這便是蜀漢的末路嗎?

到底是一朝一代都難逃這般命運。還是真就國小民寡經不起折騰

“這蜀漢就跟咱們街上的小鋪子似的,賠上一回本錢就打了水漂。”

“瞧瞧人家魏國,簡直像是富甲一方的鹽商,死傷幾個夥計都不疼不癢。”“諸葛亮打仗真跟咱們做買賣一樣,就怕血本無歸啊。”

“打仗還得看家底厚實不實在。”

“你說這諸葛亮要是在咱們這個年代,那還不是要逆天?”不少人暗自揣測。

要是諸葛亮也能提前知道敵人要打什麼主意。那蜀漢說不定真能一統天下。

可惜啊。

連諸葛亮這樣的奇才也逃不過國力的桎梏。更何況是尋常百姓。

但轉念一想。

這不正印證了那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呂蒙陸遜為啥看著這麼牛,就是因為他們的史料太詳細了,各種對話全都保留下來了。

【整個諸葛亮傳不算裴注和諸葛瞻的部分才不到四千字,還是算上整篇出師表的字數,而陸遜傳有8061個字。】

【同樣都是兩國丞相,諸葛亮的故事也太少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諸葛亮不行,主要是陳壽沒把諸葛亮作戰時候的對話記下來,基本就是幾月從漢中出發,有什麼結果,然後退回。】

【而陸遜傳有大量陸遜的對話,這就使得陸遜傳看上去很生動,諸葛亮傳看上去就很硬。【我們現在站來上帝視角來看,喜歡指責諸葛亮這裡沒做對那裡沒做對。】

【但要把你放在諸葛亮的位置,對於戰場上有諸多戰爭迷霧還有突發情況下,你怎麼會知道第一次北伐馬謖放棄街亭城池不守非要去山上紮營呢?】

【你怎麼會知道二次北伐之前大軍一到立刻就開城投降的魏軍這次居然死守陳倉呢?】——“也不怪陳壽,季漢沒有史官,陳父也不在丞相軍—中”

一—“4000字講不完一個傳奇人物吧”

一—“陳壽棲身二東家,人在屋簷下,能明面上寫的也就這些了”

一—“陸遜傳像紀錄片,諸葛亮傳像新聞聯播”

——“諸葛亮:我比較低調,不愛說話”

一—“站在現代角度評價古人太容易了”

——“出師表佔了傳記四分之一,這也太草率了”

大明位面。

“原來史書記載也有如此偏差。”

“連諸葛亮這等人物,竟也逃不過史官筆墨的厚薄。”姚廣孝搶著鬍鬚。

“陛下,老衲以為,這正印證了為何您要重修《永樂大典》的必要。”“歷史記載若是疏漏,後人如何得見真相?”

“正是此理。”

朱棣站起身在殿中來回踱步。

“朕打下這天下,多少驚心動魄的時刻。”

“若不是親歷其事,單看史書記載,怕是也只剩個乾巴巴的結果。”

“陛下聖明。臣編修《永樂大典》時就發現,許多重要史料都語焉不詳,有些關鍵對話更是付之闕如。”

解縉低聲道。

“這諸葛亮何其不幸。”朱棣搖頭嘆息。

“一生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卻被史官寥寥數語便輕輕帶過。”“難怪後人只知其北伐屢敗,卻不知其中曲折。”

“陛下,這便是修史之難啊。就像陛下靖難之役,若不是親身經歷,誰能體會其中兇險?姚廣孝接道。

“史官治史,當如實記載。”朱棣目光深邃。

“今日所見,更堅定了朕廣收典籍,修撰史書的決心。”

“不能讓後世的功臣良將,也像諸葛亮這般遭受記載不公。”

“陛下仁心。《永樂大典》必將為後世留下珍貴史料,再不會有如此遺憾。”解縉恭敬地說。

“傳旨下去,命史官修史時,當詳略得當,不可厚此薄彼。”朱棣神情堅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