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古代,盤點現代封神人物

第132章 臥龍傳記四千字,四分之一出師表!諸葛亮:我比較低調

“朕要讓千秋萬代,都能看到真實的歷史。”大清位面。

“史書記載竟如此片面。”康熙皇帝眉頭緊鎖。

“聯幼時讀《三國志》,只道諸葛亮用兵不如陸遜,現在才明白是史料記載的問題。”索額圖輕嘆一聲。

“皇上,我們征討喝爾丹時,多少決策都是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中作出的。”“若史官只記錄結果,後人又如何能懂其中艱難?”

“史料詳略不一,誤導後人太多。”康熙轉向徐乾學。

“徐卿,你主修《明史》,可要引以為戒。”徐乾學恭敬地回應。

“皇上英明。修史若只求簡略,恐怕會讓許多重要細節都湮沒無聞。臣必定謹記今日所見

“朕征戰沙場這些年,深知戰場上瞬息萬變。”

康熙眼中閃過一絲追憶。

“正如噶爾丹突然改變進攻路線,若不是親臨戰場,光靠傳信根本來不及應對。”“是啊,諸葛亮在街亭之敗時,怕也是面臨同樣的困境。”

索額圖補充。

“訊息傳遞不及,戰機稍縱即逝。”

“所以說,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結果。”康熙站起身來。

“朕編纂《康熙字典》時,若不把每個字的來源都詳細記載,後人如何明白其中根據?”徐乾學附和道。

“正是如此。修史也應該如編字典一般嚴謹,不能讓歷史人物蒙受不白之冤。”“這番見聞,讓朕對修史有了新的認識。”

康熙目光深遠。

“不僅要記錄成敗,更要記錄決策時的環境、考慮和對話。這才是給後人最寶貴的經驗。大宋位面。

“八千多字與四千字的差距,就讓一代名將蒙受如此誤解。”趙構神情凝重。

“諸葛亮北伐的詳細過程,竟然少記載至此。”

汪伯彥急切地說。

“陛下,現在金人在北,我大宋將帥征戰,豈不也該好好記錄?”“若像諸葛亮這般,日後豈不也要被人誤解?”

“臣以為,不光要記錄戰事。”

張浚撫須沉吟。

“岳飛、韓世忠、張俊他們行軍佈陣時的對話,種種決策,都該一一記下。”趙構望著天幕。

“聯忽然明白了。難怪世人都說諸葛亮北伐屢敗,卻不知他每次決策時面臨的困境。”“就像我軍在應對金兵時,多少計策都是臨場定奪。”

“正是如此。”張浚繼續說道。

“這些將領用兵時的思路,若能詳細記錄,對後世何嘗不是一筆財富?”“陛下,臣建議立刻派遣文士隨軍。”

汪伯彥拱手進言。

“讓他們跟在諸將身邊,記錄下平日議事和臨陣對答。”

“此事不能拖延,朕不願看到我朝將帥也像諸葛亮一樣,留下太多缺憾。”“傳令兵部,即刻選派能文之士,隨軍記錄。”

“應當重點記載將領們如何應對突發事件,以及決策時的考量。讓後人能真正瞭解用兵之道。”

張浚補充道。“還有一事。”趙構語氣急切。

“命史官即刻整理岳飛等人之前的征戰記錄,一字一句都不可遺漏。”“戰況、對話、軍令,事無鉅細,都要記載。”

【很多人就喜歡拿第二次北伐拿不下陳倉來黑諸葛亮,但是要清楚攻城戰歷來是最難打的戰鬥之一。】

【這時候即使你是什麼名將,再怎麼出奇謀也沒用,就得實打實的靠硬實力打下來。】

【之前已經論證過城裡幾千守軍完全可以守住幾十萬大軍的圍攻,歷史上這種戰役簡直不要太多。】

【破城很多時候都是城市守軍快餓死了,一些人守不下去就裡應外合開城投降的。】

【所以一個只打了二十天的軍事據點陳倉那說明什麼呢?撒退途中還斬了王雙,並且這次冬天出征,來年春天立刻攻下武都陰平。】

【三年後的第四次北伐就吸取陳倉的經驗,面對太陽石軍事據點的祁山堡就只派軍隊看住這才有了甲首三千和射死張郃。】

【第五次北伐,你怎麼知道之前一直被吊打的郭淮,這次久病成醫提前拒守渭水北岸呢?遇到這些情況你就是抓瞎。】

【很多人連看個地圖都費勁,更別說統領大軍了,有什麼臉去貶低諸葛亮呢。】

——“攻城戰是真的難,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

——“誰說諸葛亮不會總結經驗?人家第四次就吸取教訓了”

一—“鍵盤俠連地圖都看不懂就開始指指點點”

——“守城方太有優勢了,這不得餓死才能打下來”

——“歷史上守城成功的案例太多了,專業不對口別瞎評論”

一一“二十天就撤退說明決策很果斷啊”

——“打仗哪有百分百的把握,這不是在打遊戲”

一—“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誰能料到所有情況”

大宋位面。

宋仁宗握緊座椅扶手。

“攻城之難,朕深有體會。”

“當年澶淵之盟後,多少次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卻被這城池之險阻擋。”范仲淹神情嚴肅。

“陛下所言極是。臣在西北主政時,攻打西夏城池,即使準備再充分,也常被困於城下。“那些輕易指責諸葛亮的人,恐怕連守城的滋味都未曾體會。”

“這讓朕想起慶曆新政時的情形。”

宋仁宗目光深遠。

“有些朝臣只坐在家中指點,卻不知前線將士面臨的艱難。”“諸葛亮兩次改變戰術,這分明是深謀遠慮。”

富弼接過話題。

“是啊,就像我們變法,也是不斷吸取教訓。第一次策略不成,就要及時調整。”“諸葛亮從陳倉之圍到祁山之戰的轉變,可見其用兵之智。”

“朕年輕時也常聽人議論諸葛亮北伐無功。”宋仁宗搖頭嘆息。

“如今看來,那些人連地圖都未必看過,就要敢妄加評論。”

范仲淹沉聲道。

“所以臣一直主張,治國如同行軍打仗,不能只看表面。”“就像陛下支援變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

“這些人坐而論道,不知兵事艱難。”宋仁宗站起身來。

“朕忽然明白了,為何諸葛亮、岳飛這樣的名將,總是被後人指責。那些人只看結果,卻不知其中曲折。”

“正是如此。若是讓這些評論者親自上陣,恐怕連二十天都堅持不了,遑論統領大軍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