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非遺展上,有個十歲小孩能說出沙燕風箏的十二種畫法,這在短影片出現前可能嗎?”
這次辯論賽跟傳統辯論賽不太一樣的是。
雙方可以自己準備影片,作為自己的論證。
不過都有時間限制。
周先友調出自己做的影片合集,繼續說道:“這是冀省老木匠的榫卯教程,每條播放量都過百萬。
這是古琴製作全過程,評論區有音樂學院的教授在討論漆料配比。
這些專業內容以前只能在學術期刊上看,現在普通人划著螢幕就能學習。
對方說短影片是泡沫,可這些沉澱下來的知識,明明在形成新的文化蓄水池!”
王萌立刻反駁:“蓄水池裡裝的恐怕是摻了水的知識吧?某平臺上一分鐘瞭解相對論的影片,把質能方程解釋成速度越快時間越慢所以熬夜不算熬夜。
教書法的短影片為了湊時長,故意把起筆動作放慢三倍,連基本的藏鋒都沒講。
這種碎片化的知識,就像給人喂嚼碎的飯,看似好消化,實則丟了最有營養的部分。”
“總比連飯都吃不上強吧?”
周先友寸步不讓,“我看過一個採訪,民間皮影戲藝人,他說以前收徒弟要看天賦看家境,現在透過短影片,疆省的牧民都在學他的唱腔。
上週有個聾啞人給他發私信,用手語說看懂了皮影的故事。這種跨越語言和地域的傳播,難道不比固守傳統更有意義?”
臺下。
陳嘉妮皺了皺眉頭,對旁邊的柳雨菲說道,“這還是周先友嗎?怎麼感覺今天他的氣勢有點不一樣。”
“他只是在你面前慫而已,他也是富二代呀,家裡很有錢的。一般人都沒他的底氣,所以說話氣勢才很足。自信這種東西是刻在骨子裡的,一般人是學不會的。”
柳雨菲也感覺,自己的自信遠遠不及陳嘉妮。
她和凌晏的情況要更像一些,但凌晏的家有農產品加工廠,也比她的情況好一點。
辯論逐漸白熱化時,反方三辯林薇忽然輕笑一聲。
“對方辯友說的文化傳播,怕是把變味的快餐當成了盛宴吧?”
她點開一段播放量破億的戲曲短影片。
“這是某網紅改編的《貴妃醉酒》,為了博眼球加了電音混音,楊貴妃的水袖舞改成了甩頭動作。
評論區裡有人說這是傳統文化年輕化,可真正的京劇演員看了只想哭。
就像把故宮的琉璃瓦拆下來貼在塑膠房頂上,看著光鮮,實則是對文化的褻瀆!”
林薇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幾聲低低的附和。
她抬著下巴看向正方席位,高跟鞋在地面輕輕點了兩下,像是在等待一場註定的勝利。
凌晏卻忽然笑了。
他慢條斯理地推了推並不存在的眼鏡,起身時動作舒展得像山間閒步。
接過話筒的瞬間,連後排的議論聲都跟著靜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