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招娣在這次的高考中,拿到了京海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看到那張薄薄的通知書的那一刻,她的眼睛裡突然湧出淚水,喉嚨裡擠出一聲壓抑的抽噎聲,隨即再也忍不住,捂著臉哭了出來。
不等她的聲調完全起來,學校裡又有幾個學生跟著抽泣起來。有的同學低頭抹淚,有的則紅著眼睛望向窗外,壓抑了太久的期待和壓力在這一刻徹底釋放。
裴瑜看著他們,忍不住長長地喟嘆了一聲。
在他們的哭聲背後,裴瑜彷彿能聽到無數家庭的嘆息。
高考是一個家庭命運的轉折點。京海一中的學生們算是幸運的了。
他們身處華國的大城市,就讀於京海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學校的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條件堪稱華國一流。
家裡大多也有能力託舉他們,無論是經濟上的支援,還是精神上的鼓勵,相比起偏遠地區的中學生,他們的起點已經高出太多。
他們是整個京海市,乃至整個華國裡,最有機會考上大學的年輕人。
今年的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高達191萬,而最終被大學錄取的,只有57萬人。
這57萬個名額背後,是無數幸運疊加在一起產生的效果,包括家庭的支援、學校的培養、個人的努力,甚至還有一些飄忽不定的命運的眷顧。
而與此同時,有134萬個家庭,註定要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失望而歸。
那些落榜的考生,很多人從一開始就站在不公平的起跑線上。
他們或許就讀於偏遠鄉村的破舊中學,教室裡連黑板都殘破不堪,老師可能只有一兩名,還要身兼數職,教學質量根本無法與城市學校相比。
他們的學校很可能從建校以來,就沒有一個學生考上過大學,甚至連參加高考的學生都寥寥無幾。
家庭條件更是捉襟見肘,父母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供孩子讀到高中已是不易,更別提額外的學習資料或補習費用。
精神上的鼓勵也往往是奢侈的,家裡人或許連“大學”這個詞的意義都不甚明瞭,只知道讀書是“出路”,卻不知道這條路究竟有多難走。
即便如此,這些考生依舊前仆後繼,勇往直前。
他們或許連一本像樣的參考書都沒有,只能借來同學用過的舊書,反覆抄寫重點;他們或許連電燈都沒有,夜裡點著昏黃的煤油燈,趴在破舊的木桌上覆習到深夜。
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但他們依然選擇拼盡全力,只為那渺茫的一線希望。在八零年代的華國,大學文憑是無數人跳出農門、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