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考生,選擇了更為艱難的道路。去年考不上,今年咬牙復讀;今年再落榜,明年繼續埋頭苦讀。
他們中有的已經二十多歲,早已過了同齡人成家立業的年紀,卻依然揹著書包,擠在教室裡,和比自己小几歲的學生一起聽課。
復讀的日子並不好過,經濟壓力、心理壓力如影隨形,有人說他們“死心眼”,有人勸他們“早點找個活幹”,可他們卻固執地相信,只要再堅持一年,命運就會給他們一個不同的答案。
從內心裡,裴瑜覺得,李招娣報考京海師範大學,有些浪費了她的高考成績。
京海師範大學雖然在師範類院校中名列前茅,但其錄取分數線相較於一些其他重點大學,實際上存在比較高的溢價。
這種溢價部分來源於京海市本身的地理優勢和資源集中效應,考生和家長往往認為,留在京海市讀書本身就是一種“身份象徵”,因此願意為這一選擇多付出一些分數代價。
但是裴瑜認為,這種溢價未必划算。
京海市內還有不少分數線明顯低於京海師範大學的師範類專科學校,比如京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京海市第六師範學校、京海市行知藝術師範學校等等。
這些學校雖然目前只是專科層次,但到了九零年代或者千禧年之後,這些專科學校會被併入京海師範大學。
這樣的話,李招娣現在為了考入京海師範大學而付出的高分數,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她就算只考上了師範專科學校,幾年後也算是京海師範大學的學生了。
而且1986年的華國依然實行著嚴格的畢業生分配製度,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大部分工作崗位是由國家統一安排的。
對於師範類院校的學生而言,畢業後的去向可以預見到。李招娣如果從京海師範大學這樣的本科院校畢業,大機率會被分配到教育系統內工作。
按照現在的教育分配政策,中專畢業的學生通常會被分配到小學、幼兒園或初中任教;大專畢業的學生則大多安排到高中;本科畢業的學生,要麼被分配到條件較好的重點高中,要麼進入中專或大專院校擔任教師。想要直接進入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對普通本科畢業生來說,機會非常渺茫,除非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或者特殊的背景。
當然,除了學校系統,教育宣傳部門或者教育行政機關也會吸納一部分師範大學的畢業生,但這類崗位的數量相當有限,競爭異常激烈。
京海師範大學的畢業生雖然在名氣上佔優,但和其他重點大學如京海大學、京海理工大學等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相比,卻未必有絕對優勢。
很多時候,一些行政崗位更傾向於選拔綜合素質更高的綜合類大學畢業生,而師範類院校的學生往往被優先考慮分配到教學一線。
以李招娣的成績,完全可以嘗試報考一些綜合類大學,未來或許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不僅僅侷限於教育系統內的固定軌道。
不過李招娣和她的家人對報考京海師範大學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執著。在他們看來,師範大學的“師範”二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穩定的保障。師範類院校畢業後能被分配到教育系統,被他們視為一種“旱澇保收”的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