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82章 播下改變的種子

對李招娣這樣的工人家庭出身的學生來說,父母更希望她能選擇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路,而不是去追求那些看似更“有前途”,但不確定性更大的未來。

她的父親在鎮海煉油廠裡工作,母親則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收入微薄且固定,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每個月領工資的那幾天,是家裡最寬裕的時候,但也僅限於多買點肉改善伙食,至於其他額外的開銷,幾乎是想都不敢想。

改革開放的春風雖已吹遍大地,但普通家庭的生活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國家的分配製度仍然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父母對李招娣的期望很簡單也很實際,希望她能透過高考,考上大學,被分配到一份更輕鬆的工作,擺脫像他們一樣的辛苦日子。

他們並不奢望女兒能有多大的出息,也不懂什麼“重點大學”或“熱門專業”的概念,在他們看來,大學畢業後能被國家分配到一個“鐵飯碗”崗位,就是最大的成功。

裴瑜可以理解這種選擇背後的無奈與現實,也尊重他們的決定。

李招娣的父母這輩人,經歷了太多的社會動盪,他們對“穩定”二字有著近乎執念的追求。在現在這個物質條件尚不寬裕、就業機會也很有限的時代,穩定一般也比冒險更有吸引力。

李招娣告訴裴瑜,她本人也對成為一名教師充滿了嚮往。

像是許多進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一樣,她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嚮往,有對一些現實好處的期待。

李招娣從小看到,她的父母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休息日,逢年過節能多放幾天假就已經是莫大的恩賜。

而教師的假期,不僅意味著可以有時間休息,還意味著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甚至做一些額外的兼職,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她對裴瑜說:“當老師的假期多,每年有兩個多月的寒暑假,我最喜歡放假了。”

這句話一出口,周圍幾個正在聽他們談話的同學也立刻點頭附和,紛紛表示贊同。

裴瑜聽到這話,告訴李招娣,教師的工作並不像想象中那樣輕鬆,備課、批改作業、管理學生,甚至還要應對各種行政任務。寒暑假雖然看似漫長,但很多時候也會被各種培訓、會議或者家訪填滿。

李招娣聽到裴瑜提到教師職業的繁瑣工作後,臉上顯得有些失望,不過她的失望並沒有持續太久,她很快就調整好了情緒,告訴裴瑜,她還是不想放棄當老師的理想。

年輕人對未來的想象往往是單純而熱切的,李招娣也不例外。

除了現實方面的考量之外,她也有一些理想主義的想法。

她說,她從小就喜歡讀書,儘管家裡條件有限,買不起多少課外書,但她總是借來同學的書,或者去學校的小圖書室裡翻閱那些舊書。

她喜歡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小夥伴們,每次看到他們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她就覺得特別滿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