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首先來到華沙老城區,這裡在二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卻又在戰後被精心重建,恢復了戰前的風貌,與歷史照片上幾乎分毫不差。
裴瑜走在老城區的石板路上,腳下是歷經歲月打磨的青石,周圍是色彩鮮豔的建築,尖頂的教堂和古老的城牆。
街頭隨處可見穿著簡樸卻熱情的波蘭人,他們或是推著嬰兒車悠閒散步,或是坐在露天咖啡館裡低聲交談,臉上洋溢著平和的笑容。
每當隊員們拿著地圖迷路時,總有當地人主動走過來,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耐心指路,甚至還會比劃著帶他們走上一段路。這樣的善意讓隊員們對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好感。
還有一次,何欣怡在老城廣場附近和隊員們走散了,她拿著地圖卻怎麼也找不到回去的路,正焦急時,一位波蘭老太太走了過來,用英語問她是否需要幫助。
老太太最後特意陪她走過了兩條街,直到看到何欣怡回到隊伍才揮手告別。
何欣怡忍不住感慨道:“以前我對波蘭的印象就停在書本上,知道它是東歐國家,經歷過不少戰亂,可來了才發現,華沙的瓦津基公園真美啊,人們也很友善。”
除了老城區和瓦津基公園,汪教授還帶隊員們參觀了皇家城堡和維斯瓦河畔。
皇家城堡內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牆上的歷史油畫讓大家歎為觀止,而維斯瓦河畔的夕陽更是美得令人心醉。
隊員們站在河邊,看著夕陽的餘暉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裴瑜看著這一幕,心中原本對不做題的焦慮似乎也被這美景沖淡了一些。
在華沙的這些天,中國駐波蘭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也對隊員們關懷備至,幾乎每天都派人來看望他們,送來新鮮的水果、精緻的點心,甚至還貼心地準備了一些防暑用品。
大使館的一位年輕工作人員小李,每次來時都會和隊員們聊上幾句,詢問他們是否適應華沙的氣候和飲食,還會分享一些當地的風俗趣聞。他甚至幫忙聯絡了臨時導遊,為隊員們安排了更詳細的遊覽行程。
更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新華社駐華沙的記者老王。這位熱心腸的中年人操著一口地道的京腔,嗓門洪亮,性格豪爽,第一次見面就和隊員們打成了一片。
記者老王自告奮勇當起了臨時導遊,帶著裴瑜他們逛遍了華沙的名勝古蹟,從肖邦博物館到華沙大學,從科學文化宮到猶太人紀念碑,每一處景點他都能講出一段歷史故事。
比如在參觀科學文化宮時,老王指著那座高樓介紹說:“這樓其實是波蘭人又愛又恨的象徵,拆也不是,留也不是,索性就成了地標。”
在老王的帶領下,裴瑜還體驗了比酒店餐廳裡更地道的波蘭美食。
他特意帶大家去了一家當地人常去的餐館,點了波蘭餃子和酸菜湯,熱情地介紹每道菜的來歷和做法,還教大家如何用波蘭語說“謝謝”(Dziękuję)。
不過裴瑜只吃了一個波蘭餃子,她覺得餡料的酸味有些奇怪。
在汪教授的敦促下,以及大使館工作人員和老王的關懷下,裴瑜逐漸放下了對比賽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