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245章 投桃報李

而華國上下對外匯的需求只增不減,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工廠嗷嗷待哺,都眼巴巴地等著外匯來進口先進裝置、引進關鍵技術、償還國外貸款。

可此時華國的出口產品以農產品、礦產品這些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低得可憐,根本賺不到多少外匯。於是“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多創外匯”成為了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

但問題是,八零年代的華國對西方世界的商業規則和金融體系幾乎一無所知。參與經濟決策的幹部們,要麼是貧下中農出身,要麼是功臣後代。

除了極少數領導曾經出國考察過,三四十歲以下的幹部中,見過市場經濟真實模樣的鳳毛麟角。

就連相關的書籍資料都極度匱乏,能找到的幾本也大多是經過加工的二手資訊。飯局上裴瑜就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處長會如獲至寶地捧著一本外國企業家的傳記,把它當成管理學的聖經來研讀。

在某次飯局上,裴瑜被介紹給了國儲局的幹部。這次飯局的規格明顯更高,地點選在了國賓館。

裴瑜跟著厲以寧教授走進了一間包廂。包廂裡已經坐著幾位氣度不凡的中年人,為首的正是國家物資儲備局的孫局長。

厲以寧教授熱情地做介紹:“孫局長,這位就是我跟您提過的裴瑜同學。裴瑜啊,這位是國家物資儲備局的孫局長。”

裴瑜剛要問好,坐在孫局長旁邊的一位面容精幹的中年人就笑著插話道:“小裴同志,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國儲局在期貨市場上也是摸爬滾打好幾年了。說起來,我們可是國內最早接觸期貨的單位之一。”

這位正是國儲局期貨部的張處長。在1986年的華國,能稱得上期貨交易專家的屈指可數,而國儲局的幹部們絕對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全國少數幾個獲准參與國際期貨交易的單位,他們肩負著為國家重要戰略物資保駕護航的重任。

國家儲備的物資動輒就是幾十萬、上百萬噸的量級。透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就像給國家物資上了個價格保險,雖然不能指望靠期貨賺錢,但至少能避免國際市場價格暴跌帶來的損失。這種操作對國家儲備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會有摔跟頭的時候,國儲局為此付出過大筆的學費。

國儲局的孫局長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說話慢條斯理。他上下打量了裴瑜一番,看著裴瑜落座,笑著問道:“小裴同志啊,聽說這次你在東京那邊,買了不少石油的多頭合約?”

“是的,孫局長。我當時分析了歐佩克的產量政策,還有美利堅的貨幣政策,覺得短期內油價有上漲的空間。”

孫局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和身旁的郭部長交換了一個眼神:“我們局裡經過多次研判,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考慮到能源安全,我們正在研究增加石油戰略儲備的計劃,同時在期貨市場建立相應的對沖頭寸。”

聽到這裡,裴瑜察覺到話中的關鍵資訊,問道:“這麼說,國儲局目前還持有石油的多頭倉位?”

孫局長笑道:“我們確實有一些頭寸。”

這時,一直沉默的郭部長正了正身子,表情嚴肅地說:“現在國際石油市場變化莫測,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一旦油價出現大幅上漲,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從工業生產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會受到衝擊。”

裴瑜組織了一下語言,慎重地說道:“各位領導,根據我的分析,國際原油市場的走勢即將出現轉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油價很可能會進入下行通道。我建議國家的石油儲備政策應當以穩健保守為主,在維持現有規模的同時,做好應對油價下跌的充分準備。”

這話一出,包間裡頓時安靜了下來。幾位領導露出詫異的神色,顯然對裴瑜的新觀點感到意外。

裴瑜的建議意味著要讓國儲局改變既定的策略。如果判斷失誤,國家將面臨巨大的損失。這不是個人得失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國家利益的大事。

如果說國內企業間的債務問題還只是“肉爛在鍋裡”,那麼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的決策失誤,就等於是把真金白銀白白送給了外國。

雖然系統的提問額度還沒有完全恢復,裴瑜沒有辦法精確預測油價會跌到哪個具體點位上,但對於原油市場整體走勢的判斷,她還是拿得準的。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