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燕京的第一場雪悄然而至。
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在未名湖畔,給北大校園披上了一層銀裝。
在這個銀裝素裹的季節裡,北大為期兩週的期末考試拉開了序幕。
對於這些從全國各地考來的北大學子來說,考試本是家常便飯。能考上北大的,哪個不是從小考到大?
但北大的期末考試終究有些不同,不僅科目多、範圍廣,更考驗自學的能力。
裴瑜所在的31號宿舍樓138室,這個考試周卻過得格外滋潤。多虧了裴瑜時不時的投餵,宿舍裡的幾個同學省下了不少飯票和菜票。
按照學校的規定,有些菜票不能兌換成便攜的糧食帶回老家,於是到了期末考這兩週,裴瑜的室友們都決定把積攢的餘糧統統花光。
每天從圖書館複習回來,138寢室就開始滿屋飄香。煎得金黃的荷包蛋、油光發亮的雞腿、香氣撲鼻的臘肉、紅潤誘人的香腸……這些其他同學們平日裡要精打細算才能偶爾打牙祭的美食,成了她們考試周期間的日常標配。有時候複習到深夜,還會加餐一頓夜宵。
“今天我要雙份煎蛋。”
“再來個雞腿補補腦。”
“臘肉炒飯太香了,我還要添一碗。”
這樣的對話在考試周裡成了宿舍的日常。
算下來,每頓飯的花銷都創下了宿舍單餐消費的新高。
不過大家已經不在乎這些了,在緊張的複習之餘,能這樣大快朵頤,簡直是苦中作樂的最佳方式,大大抵消了複習考試的痛苦。
考場上,裴瑜像往常一樣,第一個完成了試卷。她放下筆,輕輕合上試卷,表面上看起來和其他普通學生沒什麼兩樣。
不過,她終究和教室裡其他埋頭苦寫的同學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
就在考試成績還沒全部公佈的時候,一封來自《EconomicJournal》編輯部的掛號信,穿越千山萬水,送到了北大校園。
當門房大爺把這封貼著國際郵票的信件交到裴瑜手上時,裴瑜的心跳開始加速,就像她上輩子第一次投稿論文時那樣忐忑不安。
她以前雖然也投稿過論文,但是卻從來沒有投稿過頂級期刊,更沒有收到過來自頂刊編輯部的回信。
而且八零年代的學術期刊編輯們是什麼脾氣,誰能說得準呢?
也許主編今天心情不好,也許審稿人恰好對她的研究方向有偏見,也許編輯部的咖啡太苦影響了判斷……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在她腦海裡打轉。
裴瑜仔細端詳著手中的信封。它比想象中要厚實得多,這讓她的心情更加緊張,因為她的論文差不多也就是這麼厚的,她擔心這是一封退稿信。
在經濟學領域,一般的學術短文也就兩千字左右,能在期刊上佔個兩三頁版面就不錯了。這類小論文相對容易透過,編輯們偶爾也會放幾篇稍微比較水的文章充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