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247章 期末考試周

一旦超過2000字,審查標準就會直線上升。期刊的版面是有限的,每一頁都價值連城,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讓長篇大論佔據寶貴空間。

而《EconomicJournal》這樣的頂級刊物,裡面的論文動輒上萬字,每一篇都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這些重量級的研究往往需要耗費學者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心血。

裴瑜雖然藉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大縮短了研究週期,但按照正常進度,這樣的課題至少也需要一兩年的深入研究才能完成。

她確實寫出了一篇分量十足的論文,可萬一被退稿了呢?她一個剛上大學的華國本科生,難道還能去跟世界頂級期刊的編輯部理論不成?人家退你的稿需要理由嗎?根本不需要的。

《EconomicJournal》這樣的頂級學術期刊,即便是在哈佛、牛津、劍橋這些英美頂尖高校裡,能夠在這類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研究生也是鳳毛麟角。

其他英美普通學校的博士生們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把目光牢牢鎖定在這些頂級期刊上,但真正能夠如願以償的卻寥寥無幾。

八零年代的全球學術格局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學頂級期刊,超過80%的版面都被英美學者佔據。

剩下的那點空間,要供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爭奪。這些幸運兒中絕大多數要麼是在英美高校任職,要麼就是與英美研究機構有合作關係的學者。

純粹的本土學者想要在這些期刊上發表文章,簡直是痴人說夢。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本土學者來說,這個挑戰更是難上加難。他們不僅要克服語言障礙、研究方法上的差距,還要面對學術圈根深蒂固的偏見。

對於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普通學者來說,即便日復一日地泡在辦公室裡啃著乾糧,耗費兩三年、三五年,乃至二三十年的光陰,也未必能在《EconomicJournal》這樣的頂級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

即便他們的研究再出色,也常常因為“資料來源不夠權威”或“研究方法不夠新穎”這樣的理由被拒之門外。

“嘶啦——”

裴瑜小心翼翼地撕開了信封,抽出了裡面的信紙。

紙質出奇的好,摸起來光滑細膩,她在86年的華國很少能見到這種質感的紙張。

她輕輕抖開信紙,一頁一頁仔細閱讀,心跳漸漸平穩下來。

編輯部只要求她對論文進行一些小修改,這幾乎等同於告訴她:你的論文被錄用了。

在學術圈摸爬滾打的人都知道,編輯部的修改要求分為“小改”和“大改”,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改”意味著審稿人對論文的整體結構都提出了質疑,雖然說明核心內容還有價值,但需要作者傷筋動骨地重寫。

而“小改”就簡單多了,通常只是修補一些細節問題,比如補充某個資料,或者解釋某個概念。

至於“說明問題”,情況就比較複雜了,有時候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有時候卻可能越解釋越難過稿。

最讓人頭疼的莫過於“大改”。因為一旦論文結構要調整,幾乎等於重寫一篇新論文。就算你按照要求改了,審稿人可能還是不滿意。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