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想在國內發展,家裡也完全有條件和能力送他出國深造,到世界一流的大學去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可是在華國奧數冬令營只獲得了銅牌的經歷,對蔡彬本人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從小學開始,蔡彬就在各種數學競賽中一路過關斬將,從市級比賽到省級比賽,每一次都是遙遙領先,承載著周圍所有人的期望。
老師們把他當作未來的數學家來培養,同學們把他當作偶像來崇拜,家長們把他當作驕傲來炫耀。
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以蔡彬的天賦和實力,進入國家隊參加國際比賽只是時間問題,為國爭光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現實給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在華國奧數冬令營裡,蔡彬發現有太多和他一樣聰明、一樣有天賦的同齡人,甚至有些人,比他更有才華、更加努力。最後他失去了代表華國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機會,失去了為國爭光的機會。
這次挫折讓蔡彬從原來領先其他普通同學六七年的程度,跌落到了只領先一兩年的水平。
雖然對普通人來說,能夠領先同齡人一兩年已經很了不起了,但對於習慣了絕對優勢的蔡彬來說,這種心理衝擊是難以想象的。
無論如何,領先終究還是領先。蔡彬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和實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他依然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依然是那個讓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存在。
在奧數集訓營裡那種每天十幾個小時的題海戰術,那種在極限狀態下突破自我的體驗,那種面對超高難度問題時不服輸的韌性,讓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堅持,就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克服的,沒有什麼目標是無法達到的。
蔡彬心裡還是保持著一種信念,他覺得雖然裴瑜現在看起來很優秀,在某些方面暫時領先於自己,但自己只要再努力幾年時間,用更多的精力去鑽研學習,還有可能重新縮小自己和裴瑜之間的差距。
但是,當裴瑜投稿在《EconomicJournal》上的這篇論文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這種信念開始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裴瑜竟然能夠在剛剛考完期末考試,並且取得了非常好成績的情況下,同時還收到了國際頂級期刊錄用論文的通知,讓蔡彬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才好。
他應該批評裴瑜不夠專注,同時追求太多目標,沒有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嗎?還是應該羨慕她的好運氣,認為她只是碰巧遇到了合適的機會?
“應該主要是好運氣吧。或許她確實有一定的實力和天賦,但能夠這麼輕易地做出這樣的學術成果,肯定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的……”
蔡彬一邊翻看著論文,一邊在心裡這樣安慰自己,試圖透過這種方式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讓自己不要被打擊得太厲害。
可是,隨著閱讀的深入,論文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數學運算技巧、成熟而嚴密的理論邏輯框架、精巧的研究設計,卻在一點一滴地擊潰著蔡彬內心最後的防線。
這些技巧他並不陌生,因為他在奧數訓練中也接觸過類似的數學方法,但這些技巧在這裡的應用卻讓他感到陌生,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經濟學問題。
每讀一頁,蔡彬的心就沉重一分,每理解一個推導過程,他對自己的信心就減少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