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被擊潰信心的,還有賀老師。
同樣一篇學術論文,對於圈外人來說,就像是一堆看不懂的天書,每個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但對於圈內的專業人士來說,一篇好的學術論文是簡潔明瞭、邏輯清晰的。
賀老師作為經濟學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者,英文水平是過關的,看懂裴瑜這篇論文在語言上並沒有什麼障礙。專業術語他都熟悉,研究方法他也瞭解,理論框架他也能理解。
但正是因為看懂了,他才真正意識到這個研究題目到底有多麼困難。
看著論文中那些密密麻麻的資料運算過程,那些複雜精妙的理論推導步驟,那些環環相扣的邏輯論證鏈條,賀老師感到一陣陣的頭疼。
這不是因為看不懂而頭疼,而是因為他太清楚這些工作的難度和工作量,而感到的震撼和絕望。
“這種東西真的是用半年時間就能做出來的嗎?”賀老師每翻看幾頁論文,腦海中就會不由自主地冒出這個疑問。
按照他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這樣一個研究專案,從選題開始,到文獻調研,再到建立理論模型,然後收集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最後撰寫論文,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而且這還是在一切都很順利的情況下,如果遇到資料問題、方法問題或者其他意外情況,時間可能會拖得更長。
但裴瑜這篇論文的質量如此之高,涉及的內容如此之廣,分析的深度如此之深,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簡直超出了賀老師的理解範圍。
在剛開始拿到這篇論文的時候,賀老師心裡確實有一些不太友善的想法。他多少有點想要挑刺的意思,想要找找這篇論文的毛病和不足,好證明裴瑜的成功只是僥倖,證明自己其實也不比她差多少。
賀老師原本想著,也許這篇論文雖然發表在了頂級期刊上,但肯定有一些明顯的缺陷和問題,比如研究方法不夠嚴謹,資料分析有漏洞,理論推導有錯誤,或者創新性不夠等等。
只要能找到這些問題,他就可以在心理上找到平衡,覺得裴瑜的成功只是運氣好,碰到了一個寬鬆的審稿人。
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賀老師之前積累起來的那些不滿情緒和挑刺的想法,逐漸被現實擊得粉碎。
這篇論文不僅沒有明顯的缺陷,反而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相當出色。研究思路新穎,方法運用得當,資料分析嚴謹,結論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整篇論文體現出來的學術功底和研究能力,遠遠超出了賀老師對一個本科生的預期。
隨著一頁頁地翻下去,賀老師心中那些想要找茬的火氣,差不多是消耗得一乾二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複雜、更加強烈的情感,也就是嫉妒。這是一種深深的、濃烈的、幾乎要把人燒焦的嫉妒之火。
“如果能給裴瑜一點錢,勸她刪了這篇論文讓我發,那該有多好……”
當賀老師看到論文的最後部分,看到那多達上百條的詳細參考文獻時,他的腦海中已經開始出現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周圍還有些老師開玩笑說:“我們教了十幾年書都沒實現的夢想,被一個大一學生搶先了,這讓我們這些老師情何以堪啊!”
《EconomicJournal》是經濟學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在全球經濟學界,一般來說,沒有十年以上的學術積澱,或者超乎常人的天賦,根本連投稿的勇氣都沒有。很多副教授、教授終其一生都在為能在這樣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而奮鬥。
魏老師今年41歲,已經到了所謂的中年危機階段。
看完裴瑜的論文,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回想這些年的學術生涯,他不禁有些唏噓,最寶貴的青春歲月,都耗費在了各種與學術無關的事務上。
最近十年來,為了評職稱,又不得不接下一堆行政工作,他再要安定下來想要專心做研究都不容易,更不用說是發表頂級期刊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