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

第251章 水到渠成

但學術期刊的版面就像一塊做不大的蛋糕,有人分得多,自然就有人要少吃。

每期雜誌裡,總會有那麼幾篇論文被硬生生壓縮成五六頁的精簡版,甚至慘遭“腰斬”,只剩下可憐的兩三頁篇幅。

這樣被閹割過的版本,只能勉強交代研究方向和主要結論。

同行學者要是真對研究細節感興趣,還得專門寫信向作者索要完整論文。

最慘的莫過於被打入冷宮的論文。它們只能以通訊的形式,由編輯用寥寥數語一筆帶過:“某某學者在某領域取得進展,詳情請參閱副刊或其他刊物”。

在學術圈裡混,有時候還真得靠點厚臉皮的本事。

就拿那些被壓縮成幾句話的通訊來說吧,明明就是個連豆腐塊大小都不如的版面,可有些教授照樣能臉不紅心不跳地往簡歷上寫“論文曾發表於某某國際頂級期刊”。

要是不明就裡的人看了,還以為他發了篇正經大作呢。

但真正的行家都清楚,一篇夠分量的論文,至少得有八頁以上的篇幅才算數。

這樣的長篇論文,圖表資料一應俱全,能把研究的來龍去脈、方法創新、實驗過程、資料分析都講得明明白白。

期刊上的一頁版面,換算成單行本的標準格式,通常要佔去兩頁左右的篇幅。也就是說,期刊上的8頁論文,在單行本里差不多得有16到18頁那麼厚實。

換了別人,可能早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論文到底佔了多大分量。

但裴瑜拿到單行本後,並沒有急著翻到最後看總頁數。

她像品茶一樣,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在讀,一行一行地在看,一頁一頁慢慢地翻閱,細細品味著每一個段落、每一張圖表。

這篇論文凝聚了她過去半年的心血,此刻重讀,就像是在重溫那段努力寫稿的日日夜夜。

翻到第七頁時,論文內容依然在繼續,這讓她心裡稍稍鬆了口氣,至少沒有被刪減得太厲害。

繼續往下看,第十四頁翻過去了,依舊是論文,這已經超出了她最初的預期。

當翻到第十九頁時,頁面上整整齊齊排列著一組最新經濟資料。

這些資料來之不易,是她專程跑到一橋大學才拿到的第一手資料。

正是這組資料的加入,讓整篇論文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從“還不錯”直接躍升到了“相當不錯”的水平。

想到這裡,裴瑜露出一個滿足的微笑。

而在她左手邊,厲以寧教授正眯著眼睛,下巴微微抬起,以一種近乎陶醉的姿態捧著一本《EconomicJournal》。

厲以寧教授的眼睛死死黏在《EconomicJournal》的書頁上,眨都不捨得眨一下。

他這輩子看過那麼多外國學術期刊,但眼前這本絕對是最好看的一本,沒有之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