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鐵鋪製作軸承期間,肥皂鋪各類肥皂的日產量已達到了400塊,百雀羚潤膚膏的日銷量也達到了100盒,讓劉雲豹感到奇怪的是,1兩1盒的大蛤蜊盒竟然產多少賣多少。看來蘇州的有錢人還真不少。
劉雲龍每日僅潤膚膏一項就有了30兩銀子的淨收入,反而超出了肥皂的利潤。
劉雲龍花錢買了幾本書。這幾本書分別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共52卷;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共3卷;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60卷;徐光啟的《幾何原本》,共6卷;李子藻的《同文算指》共10卷。
《本草綱目》出版於1578年,《天工開物》出版於1637年,《農政全書》出版於1639年,《幾何原本》出版於1609年,《同文算指》出版於1613年。
他父母親看到劉雲龍買了那麼多書,心想你也不識幾個字,看得懂嗎?
軸承製作好後沒幾天,常金奇來問劉掌櫃:“我們的砂皮怎麼買的?”
劉雲龍問道:“誰要買我們的砂皮?”
“隔壁的趙掌櫃、李掌櫃呀,他們覺得這個砂皮比銼草好用多了,所以想買。”
隔壁的木鋪趙掌櫃、李掌櫃給每個木工的工錢是40文,一件傢俱打製好後,一個木工往往要用2天時間才能拋好光交給油漆匠刷油漆。他們使用砂皮後,只需半天時間就能完成一件傢俱的拋光了,對於掌櫃來說就相當於節約了人工成本。
劉雲龍匡算了一下,每張砂皮的成本大概在2文左右,於是說道:“粗、中、細三種砂皮,每張4文。”
“這麼便宜?”
“不便宜了。我們的砂皮成本每張2文,出售價格每張4文,毛利潤已是100%了。木鋪、漆鋪的利潤率本就不高,賣貴了就沒人來買了。木工拋光一件傢俱,以往要2天時間,人工成本為80文。他們改用砂皮後,需要粗、中、細砂皮各2張,他們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約44文,節約了36文,節約的成本達四成五。我們只有讓他們嚐到甜頭,才會使用砂皮工藝。”
“我們打製的鐵器也能用砂皮嗎?”
“軸承都能用砂皮了,鐵器幹嘛不能用砂皮?菜刀打製好後,用砂皮拋光,鋥光發亮,多好看,還比你以前用磨刀石來磨光方便。”
“那我們鐵鋪就製作砂皮?”
“嗯。你去金山浜那邊再去拿點石粉,去布店買個幾匹布,再去閶門買個幾斤骨膠,就可以製作砂皮了。”
“好。”
劉雲龍知道,砂皮一旦推廣,因不需要繁雜的工藝,很多人會來仿製砂皮,自己就會很快面臨競爭。布匹、骨膠都可以在店鋪裡買到,金山浜的石粉倒會值錢了,不會再免費了。要參與市場競爭,只能降低成本。要降低成本,目前最主要的是降低“膠”的成本。
骨膠儘管粘度較高,但由於要用牛骨熬製4天4夜,且產量低,因此價格很貴。劉雲龍決定使用明膠。做明膠的原料主要用豬皮和牛皮的邊角料,也可以用豬骨、牛骨、魚肚、魚腸等。實際上骨膠是明膠的一種。
中國古代早就有製作明膠的記載了,比如木工用的骨膠就是一種明膠,比如用驢皮製作的“阿膠”也是一種明膠。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用魚肚、魚腸製作弓箭時用的一種明膠,“凡膠乃魚脬雜腸所為,煎治多屬寧國郡,其東海石首魚,浙中以造白鯗者,取其脬為膠,堅固過於金鐵。北邊取海魚脬煎成,堅固與中華無異,種性則別也。”
儘管中國早就有了“明膠”的生產技術,但一直沒被廣泛用於工業。歷史上明膠的工業化生產起始於荷蘭,1690年荷蘭首先實現了明膠的工業化生產,隨後傳至英國、法國和德國。我國是從1921年在上海才開始小規模工業生產明膠的,比西方人晚了200多年。
在中國,除了紅燒肉外,豬皮大多是曬乾後油炸做肉皮,單獨買豬皮很便宜。牛皮用來做皮靴後,有些邊角料就丟棄不用了,因此這些牛皮邊角料也很便宜,幾文錢就能買1斤。豬皮、牛皮中富含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水解後就成為有粘性的膠體。
劉雲龍買了新鮮豬皮、牛皮,又買了石灰、膽礬。
先將豬皮、牛皮中留存的油脂用刀刮淨,刮下來的油脂用於熬製葷油制肥皂。
再將石灰化水後,把豬皮、牛皮放到5%的石灰水中浸泡去脂、去毛,浸泡2天后,用清水洗淨。
把去脂、去毛的大塊的豬皮、牛皮切成邊長5-6厘米的塊,再用3%的石灰水浸泡。由於天氣還比較熱,劉雲龍就不斷用井水稀釋石灰水,保持水溫在20℃以下,浸泡時又不斷用木棍翻動豬皮、牛皮,使豬皮、牛皮充分與石灰水發生化學反應。
在用石灰水浸泡豬皮、牛皮期間,劉雲龍用買來的膽礬拿到鐵鋪製備膽礬油。
膽礬就是硫酸銅的五水化合物,把膽礬放入陶罐中加熱,把蒸汽用竹竿引到另一個陶罐中,留在陶罐中的是氧化銅,被引到另一個陶罐中的冷凝液就是稀硫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