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龍回到家後,把收了一家鐵匠鋪的事告訴了父母。父母也沒問他幹嘛要收一家鐵匠鋪,反正認為他收下鐵鋪肯定是有道理的。
第二天,劉雲龍拿著60兩銀子,與鐵鋪掌櫃做了交接,鐵鋪正式歸劉雲龍所有。
劉雲龍問了幾個鐵匠的名字,他們叫貝喜魯、邊曉松、曹劍、常金奇、陳子雄、唐蘇殿、查長根。
曹劍、陳子雄、唐蘇殿、查長根是蘇州本地人。貝喜魯、邊曉松是江西袁州人,當初是跟著掌櫃來到蘇州的。常金奇是寧國人,從小就學了鐵匠。
7個鐵匠中以貝喜魯年紀最大,剛剛滿42歲。
劉雲龍任命貝喜魯做堂長,負責今後的鐵鋪生意。大家熟悉後聊了一會兒,劉雲龍拿出軸承的圖紙,問貝喜魯:“這樣的零件能製作嗎?”
貝喜魯仔細看著圖紙,問道:“這是什麼?”
“這叫軸承。”他指著軸承的圖紙告訴貝喜魯:“這是軸承的外圈,這是內圈,這是滾珠,這是滾珠的保持架,這是軸承蓋。”
貝喜魯想了一會兒,說道:“這樣的形狀,只能用青銅鑄造。”
鐵鋪裡用的打鐵爐,用的是黏土爐襯,還沒法把鐵化成鐵水,但青銅的熔點較低,可在陶瓷坩堝裡化成液體後進行鑄造。
“那你們用什麼模子?”
“質量要求不高的話用泥模,質量要求高的話,用鑄模。”
“泥模不行,必須用鑄模。你們的鑄模用的是什麼砂?”
“就是河砂和黏土拌合後黏土砂。”
在後世,鑄造用黏土砂都是用膨潤土來代替黏土的。除了黏土砂之外,還有水玻璃砂、樹脂砂等。
可現在鐵鋪裡沒有膨潤土,水玻璃、樹脂還沒造出來呢,看來只能用黏土砂了。於是劉雲龍說道:“用模子鑄造後,還要反覆鍛打。外圈、內圈不僅要徑向鍛打,還要保證外圈內側、內圈外側的凹槽是同樣的圓弧。”
“鑄造出來的青銅珠,其圓度和光滑度沒法保持一致。”
“你先把青銅珠造出來,圓度和光滑度的事,我來解決。”
“這個軸承蓋的圓度也要保持一致嗎?”
“軸承蓋的圓度可以差一些,只要不碰軸承就行,但外圈、內圈和滾珠的圓度必須有一定的精度。”
“要達到什麼精度?”
“這個精度先以1/20分為準。”
“那行。保持架怎麼連線?”
“我們不是有鋼嗎?把鋼鍛打成細鋼絲,截短後,穿過保持架的孔眼,然後把兩頭敲扁,保持架就鉚接起來了。鍛打時,在鋼絲表面撒點硼砂。”
明代蘇州的鐵匠發明了“蘇鋼法”鍊鋼,即將熟鐵至於爐內作為料鐵,生鐵放在爐口,待生鐵快熔化時,用火鉗夾住生鐵,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生鐵淋下的鐵水均勻的滴進料鐵內,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以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量小,成分又均勻的鋼。這種鍊鋼法,即使在後世的許多鐵鋪中,因沒有溫度計,鐵匠們還依然用這種鍊鋼法來製作剪刀、鐵鍬、鋤頭、菜刀。明代蘇州鐵匠發明的“蘇鋼法”鍊鋼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鍊鋼法。
中國古代的硼砂產量很高,郎中一直把它作藥物。鐵匠打造高檔鐵器時,為了去掉鐵件表面的雜質及氧化層,也經常撒上硼砂。
“這個辦法妙。”
“鑄模的製作,7天夠了嗎?”
“我儘量吧。那個又是什麼?”貝喜魯指著另幾張圖紙問道。
劉雲龍指著幾張圖紙說道:“這是研磨機圖紙,這是夾具圖紙。夾具是用來測量精度的。”
貝喜魯說道:“看起來研磨機、夾具好像比較簡單。”
劉雲龍說道:“夾具自身也要有精度的,不然怎麼測精度?”
貝喜魯說道:“好,我們馬上製作。”
“鋪子裡別的活你就暫時不要再接了,給我集中精力,把鑄模給我搞出來。我只給你7天時間。”
“行。”
劉雲龍離開後,貝喜魯把所有的生意都推了,和6個鐵匠師傅潛心研究起模子來了。邊研究鑄模,邊按照劉雲龍的吩咐製作了一個可轉動的研磨機,還有夾具。
研磨機是一箇中間空的鐵桶。夾具是用來檢查軸承圓度的。
劉雲龍每天也到鐵鋪去一次,瞭解鑄模製作的進度,和貝喜魯及6個鐵匠一起討論鑄模製造方法。他抽空還去了趟木瀆金山浜。
自宋代開始,蘇州很多橋樑、碼頭就使用花崗石來建造。這些花崗石都採自靈巖山東側的幾座山,從事採石的人都居住在木瀆北側的金山浜,故蘇州人將採自這幾座山的花崗石稱為“金山石”。金山浜的人除了採石,還從事石匠,從製作磨盤到雕刻石像。
劉雲龍找到一家石匠鋪,讓他們開鑿一個磨盤,上、下二個石盤都開有8道同心的環形凹槽。
這個石匠鋪拿到訂單後,心想別人的磨盤都是斜紋的,怎麼這個磨盤是幾道環形凹槽?不過,既然有生意,做了就是了。
劉雲龍讓石匠鋪在送磨盤時,順便送個幾十斤金山石石粉。
石匠鋪裡的石粉多得是,有粗粒,也有細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