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漢明

第14章 砂皮

經數次試驗,7天后,軸承滾珠、外圈、內圈、保持架、軸承蓋的模子都做出來了,幾個鐵匠將爐子裡的青銅水燒注入模,待成型後,對內外圈不斷進行鍛打,將青銅裡的氣泡擠掉。待其冷卻後,用夾具檢驗了一下外圈、內圈及其凹槽的圓度,精度在1/20分以上,還是沒達到要求。劉雲龍讓鐵匠們繼續改進鑄模及鍛打方式,幾次試驗後,軸承的圓度精度終於控制在了1/20分之內。劉雲龍看著青銅做的軸承內、外圈,心想今後有機會還要製作不鏽鋼軸承。

青銅滾珠也鑄造出來了。大家看著青銅色的滾珠,心想這個滾珠外表比較粗糙,要達到劉雲龍的圓度和光滑度就不知道用什麼法子了。

劉雲龍說,這個你們不用急,過二天磨具就送過來了。

幾天後,金山浜的石匠鋪按期把磨盤運了過來,還送來了200斤粗細不一的花崗石石屑,粗的為石粒,細的為石粉。

花崗石為全結晶結構的岩石,其富含二氧化矽,晶粒細而均勻、構造緊密,強度很高。

磨盤的底磨、面磨都很重,石匠和幾個鐵匠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把磨盤抬到了河邊的水車旁。

這幾天,村裡的稻正處於孕期,稻田處於乾溼交替期,不需要天天灌水。

劉雲龍檢查了磨盤幾個凹槽的同心度,符合要求,就把錢交給了石匠鋪掌櫃。石匠鋪掌櫃收了錢後,帶著夥計就回去了。

鐵匠們把磨盤放在了墊平的地上。待底磨盤裝好後,劉雲龍把一顆顆滾珠擺在底盤的凹槽裡,撒上花崗石粗石粒,再把上磨盤裝上,套上牛背,牛牽引著上磨盤轉動,磨了一個時辰後,把上磨盤再抬下來,劉雲龍檢查了一下,滾珠圓度還不行。再蓋上上磨盤後,又磨了一個時辰,這次大部分滾珠的圓度精度符合要求。

劉雲龍把這些滾珠挑出來,讓鐵匠放到磨盤上繼續再磨一個時辰,把圓度較差的滾珠,讓鐵匠拿回去回爐。又磨了一個時辰後,滾珠的圓度已全部達到要求,但表面圓整度、光潔度還是有點偏差。

貝喜魯建議去玉器店租一個砣盤來對軸承內外架、滾珠進行打磨。

古代玉器製作是用砣機來打磨的,砣機是一個鐵盤,研磨時將潮溼的剛玉砂撒在鐵盤上,鐵盤轉動時,細砂將玉器表面磨平。玉器打磨後還需拋光,拋光時將潮溼的細剛玉粉撒在牛皮上,將牛皮蓋在玉器需拋光的部位,用手按住牛皮不斷地研磨。

劉雲龍說,砣盤是玉器店的鎮店之寶,而且剛玉砂來之不易,玉器店是不會借給我們用的。你們不要急,我自有辦法。

劉雲龍去閶門的一家店鋪買了一些骨膠和精緻棉布。

木匠製作木作時,有些木構件並不用榫頭,而是用骨膠。骨膠是將牛骨放在鍋裡燒煮,燒煮時不能斷水,但水也不能太多,一般需燒煮4天4夜,牛骨裡的骨膠就被熬出來了。骨膠的粘結強度很高,但由於骨膠製作耗時,因此骨膠很貴,1斤骨膠要350文,只有萬不得己時,木工才使用骨膠。

劉雲龍拿著一些花崗石石粉,回到家裡,用篩米粉的篩子將石粉再分篩,留在篩子裡的是粗石粉,漏下篩子的是細石粉,將篩下來的細石粉浸在水裡,再用絹布過濾,過濾下來的是更細的石粉,然後把石粉烘乾。將買來的骨膠加熱,待加溫到70℃時,將骨膠均勻地塗在已剪成方塊的棉布上,然後迅速把幾種花崗石的石粉鋪在棉布上。待冷卻後,花崗石石粒被牢牢地粘結在棉布上。十幾張最原始的砂皮誕生了,分粗、中、細三種規格的砂皮。

劉雲龍做好砂皮後,讓鐵匠們先用粗砂皮將軸承內外圈、滾珠進行研磨,特別是軸承上用於滾動滾珠的凹槽,再用細砂皮研磨。

鐵匠們一邊研磨,一邊在想著這個劉掌櫃是從哪裡搞來的砂皮?

幾個鐵匠花了2天時間,終於把軸承的內、外圈、保持架、滾珠的表面圓整度到達了劉掌櫃的要求。

在大家以為差不多了時,劉雲龍說這些軸承架、滾珠的表面還比較粗糙,需要繼續拋光。上次不是讓你們製作了一個大鐵桶嗎?那就是拋光用的,於是鐵匠們按劉雲龍的要求,把滾珠、軸承架放入細磨機,加入黃砂、豆油,然後用牛牽引著細磨機不聽翻轉。

拋光了半天,鐵匠們把軸承內、外卷和滾珠從細磨機裡拿了出來,用熱水洗淨滾珠表面的油汙。

劉雲龍讓鐵匠選了幾顆滾珠,塗上肥皂,把它們裝在軸承的內、外圈裡,套上一面的保持架,再套上另一面的保持架,用截短的細鋼絲穿過保持架的小眼,再把細鋼絲的兩頭用鈍錐子砸扁。

劉雲龍把裝好的軸承拿在手裡,一手捏住軸承的內圈,另一隻手轉動軸承的外圈,外圈飛速地轉了起來。

鐵匠們看到軸承轉了起來,都高興地跳了起來,成功了,這至少是大明的第一個金屬軸承。

劉雲龍看著鐵匠們的高興樣,心想以後讓你們得意的東西多著呢。

劉雲龍對他們說道,你們把磨盤抬到鐵鋪的後院裡,以後就在院子裡粗磨、研磨和拋光。

貝喜魯問道:“那我們自己得買幾頭牛?”

劉雲龍就說:“先買個1頭牛。”

貝喜魯又問道:“這些軸承派什麼用處?”

劉雲龍說道:“軸承的用處多著呢。你們先把拋光好的滾珠拿回去組裝軸承。”

在貝喜魯安排人把石磨搬回院子時,劉雲龍讓常金奇把幾張砂皮給街上的幾個木鋪試用。

常金奇問道:“把砂皮給木鋪後,他們怎麼使用?”

劉雲龍說道:“讓他們用來給木器拋光。”

古代還沒有砂皮。木匠、油漆匠要給傢俱拋光時,通常用銼草或青磚粉。

銼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直立,高20厘米——60厘米,枝有節,節間長度2-6厘米,枝直徑1—3毫米。因草枝有節,因此有些地方將銼草稱為“節節草”。又由於木匠、油漆匠常用此草來拋光木器,因此銼草也被稱為“擦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將銼草稱為“木賊草”,書中說“此草有節,而糙澀,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則光淨,猶雲木之賊也。”

木工在遇到木頭上有節疤或榫眼處需要拋光時,就先將需拋光部位用水潮溼,然後用銼草不斷打磨,往往一個節疤需要打磨一個多時辰,一件傢俱需要幾天的功夫才能打磨好。

油漆匠給傢俱拋光時,是不能用銼草的。傢俱表面的膩子乾透後,如再用水潮溼後用銼草拋光,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油漆匠是用青磚粉。

古代造房子不像後世那樣大量使用紅磚、水泥磚、灰砂磚,那時候用的都是青磚。將青磚敲碎,再把碎磚粒放到石磨上將青磚碎粒磨碎,然後在磨成的青磚粉中加水,用精棉布或絹布過濾,過濾後的泥水沉澱幾個時辰後,沉澱下來的就是極細的青磚粉。此時撇去清水,將青磚粉曬乾就可以使用了。油漆匠拋光時,在青磚粉中加入豆油(或菜籽油、芝麻油),然後將膩子面不斷打磨,一般打磨三次後,膩子面就很光滑了。膩子面打磨光滑後,才能上油漆。

當然,木工也可以用青磚粉打磨節疤、榫眼,但青磚是木工的磨刀工具,把好好的青磚敲碎、磨細就相當於讓木工把自己的吃飯家伙砸了,因此絕大部分木工是用銼草來拋光的。

常金奇就拿了幾張砂皮給街上的木鋪坊趙掌櫃、李掌櫃去試用了。

劉雲龍的想法是一旦木工接受了這種砂皮,今後普及開來,他的砂皮就能大量生產、銷售,也能賺錢。

臨走前,劉雲龍讓貝喜魯再招聘幾個鐵匠,說馬上要有很多活幹了,最好再招幾個讀過書的鐵匠。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