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龍手頭寬裕後,開始尋思著下一步計劃。
媽媽的紡線機有3個錠子,可1天最多紡2斤棉花,賺40文。村長家的繅絲機要5人操作,每天可以繅絲30斤繭子,賺1800文,每天人均可賺360文。現在還沒有蒸汽機,要改進紡線機、繅絲機,只能借用後世英國的珍妮紡紗機、中國廣東的陳啟沅繅絲機。
珍妮紡紗機是1764年由英國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的。最初是一種拉細機,後進行改進後稱為紡紗機。
陳啟沅式繅絲機是華僑陳啟沅於1872年在家鄉創辦“繼昌榮”繅絲廠時設計的,需要用到鍋爐,只能待以後有條件了再說。
要仿製珍妮紡紗機、陳啟沅繅絲機,都要使用軸承,因此必須先要做軸承。紡紗機、繅絲機上用滾珠軸承就可以。滾珠軸承有內圈、外圈、滾珠和保持架。這個時代的鋼,其質量還不過關,而且一般鐵鋪的爐子還沒法把鐵化成水,只能用青銅。後世好多紡機的軸承也是用青銅做的。
要做軸承那得先設計軸承。要設計軸承,還得有筆。
現在又沒有鉛筆、鋼筆、圓珠筆、蠟筆,只有毛筆,儘管毛筆可以畫畫、寫字,但要是畫粗細不一的直線,畫規則曲線的話,毛筆就不好使了。後世的他儘管寫得一手標準的仿宋體,可還真的不習慣用毛筆,當初寫肥皂廣告時,連父親都嫌他寫的毛筆字歪歪扭扭,不成體統,他也自認為沒本事用毛筆來畫設計圖。他想了半天,想起歐洲人早期使用的鵝毛筆,決定自己製作幾支鵝毛筆。
劉雲龍問媽媽:“媽,以前家裡殺了的鵝,鵝毛扔了嗎?”
“這些鵝毛又沒用,早扔掉了。你要鵝毛幹嘛?”
“我有用。”
於是,他在自家養的鵝翅膀上拔了20多根鵝毛,引得窩裡的雞、鴨、鵝不斷地叫著。
拔了鵝毛後,他拿了個簸箕、鋤頭,跑到胥江邊的官道上,從路邊取了些砂子。回家後,他把拔來的鵝毛,放在蒸架上。
他媽一邊紡線,一邊問道:“現在還早著呢,怎麼就開始做飯啦?”
劉雲龍答話道:“媽,我不做飯。我是要做點工具。”
他媽聽後,就不再問了,繼續紡她的線。
劉雲龍把蒸架放進鍋裡,燒水蒸鵝毛。蒸了一會兒,他把鵝毛從蒸架上取了下來,用清水洗了洗,再把鍋裡的熱水倒掉,然後把砂子放進鍋裡。
媽媽看見後,又問道:“你這是要炒花生嗎?”
炒花生不是直接把花生放進鍋裡炒的,與炒栗子一樣是要放砂後,與砂一起炒的。他媽媽看見兒子在鍋裡放砂炒,所以以為他要炒花生。
劉雲龍繼續說道:“我不炒花生,還是做工具。”
他把鍋裡的砂子炒熱後,覺得溫度差不多了,就把20多根鵝毛的根部插進了砂子。過了十幾分鍾,他把鵝毛從砂子裡拔了出來。
待燙好鵝毛,他把砂子從鍋裡用鏟子拿了出來,扔到了院子裡,又把鍋和鏟子洗了幾遍,確定鍋裡沒殘餘的砂子後,才把鍋蓋蓋好。要是鍋裡留有砂子,燒的飯菜裡就有砂子,那會遭家裡人埋怨的。
剛剛蒸鵝毛是去掉鵝毛裡的油脂,現在燙鵝毛是讓鵝毛管變硬。
妹妹看到他一會兒蒸鵝毛,一會兒燙鵝毛,好奇地從廂房裡走了出來。
劉雲龍看到她後,對她說道:“把你的剪刀給我用一下。”
劉彩梅拿了一把剪刀遞給了哥哥。
明代的剪刀都是鐵製的,容易生鏽,鋒口還容易捲刃,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磨剪刀。
後世有很多影視劇描寫磨刀匠的故事,他們穿街走巷地喊著:“磨剪子咯,砍柴刀”,延攬著磨刀活,這些刀具都是鐵製的。真正到了20世紀末,菜刀、剪刀、砍柴刀等大量使用錳鋼、鈦鋼、硼鋼、不鏽鋼,這些刀具強度高、耐腐蝕。磨刀匠幾乎沒了生意,在很多城市絕跡了。
劉雲龍接過妹妹遞過來的剪刀,看了看,搖了搖頭,就拿了一塊磨刀石走到河邊磨起了剪刀。
劉雲龍是做木匠的,每個木匠都有一塊磨刀石。磨刀石有很多種,最次的是青磚,高階的油石。劉雲龍做木匠剛剛滿師,即使手裡有了幾百兩銀子還沒來得及換高階的油石。
木匠的刀具有斧頭、推刨、槽刨、線刨、鏟子、鑿子、鑽頭等,因此磨刀是做木匠的基本功,每個學木匠的徒工都是從磨刀開始的。
磨刀是個技術活。由於磨刀時雙手要來回移動,因此首先要把磨具架空,不然磨刀時手指與地面摩擦時就會把手指磨破。除鑿子、鑽頭外,刨刀、鏟子、剪刀都是一面平的,一面帶斜面的。比如磨剪刀的平面時,雙手要按住剪刀不能晃動,保持平行,來回推拉,不然把平面磨出個斜面出來,剪刀就沒法剪東西了。
磨好剪刀,劉雲龍先在硯臺裡放了點水,開始研墨。
妹妹以為他要寫字,就站在他旁邊看著。
劉雲龍用剪刀沿30°的方向將一根鵝毛的頭部剪去。鵝毛很硬,也很脆,第一次沒掌握好力度,鵝毛管破裂了,只得換了一根。廢掉了3根鵝毛後,到了第4根終於掌握了力度,這一次,成功了。
他用筆頭蘸了點墨汁,隨手在一張紙上寫了“劉彩梅”三個字。
妹妹在旁邊問道:“哥哥,你這是什麼筆,也能寫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