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龍在閶門外看了一會兒,就來到山塘橋,找到一個船幫。
明代的船運,除官府辦的漕運外,民間都是委託船幫來運輸的。船幫相當於後世的船運公司。蘇州的船幫大多在閶門,他們少的有十幾條船,多的有幾十條船,船幫與鹽幫、漕幫一樣,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平時獨立,需要時也會聯合在一起。
劉雲龍找的船幫幫主叫唐堯治,他手下有40多條船。唐幫主這幾天正巧有20多條船空閒著,在談好運價後,答應明天就帶著腳伕去葑門外運土。
劉雲龍與船幫談好後,來到閶門外的吊橋逛了逛。此時,蘇州衛的軍人已坐船開拔了,蘇州府的各級官員也已離開閶門,吊橋已恢復了平靜
吊橋一開始是木橋,明初改為石墩木樑橋,崇禎十二年(1638年)重修過一次,是蘇州城與城外唯一可通馬車、牛車的一座橋樑。吊橋外就是山塘河、上塘河。山塘河的兩側是山塘街,直通虎丘。上塘河的兩側是上塘街,直通楓橋。山塘街、上塘街是明朝蘇州城最為繁華的商貿中心。
離開閶門後,劉雲龍在閶門外僱了一輛車,來到距蘇州城九里外的楓橋鎮。
楓橋因唐朝張繼的一首詩《夜泊楓橋》而盛名。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位於寒山寺北100步,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橫跨京杭大運河。嘉靖年間因抗倭鬥爭的需要,在橋的南堍建了“鐵嶺關”。該關“方廣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奇,下壘石為基,四周瓷磚,中為三層,上覆以瓦,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平時可以登高瞭望,巡視戒備,戰時可舉煙報警,藏軍固守,與關前的河道、橋樑構成一道扼守蘇州城西的重要軍事屏障。
沿著運河兩側是長各為1裡的街道,集中著大批作坊、商鋪。
劉雲龍在楓橋鎮的一家木匠鋪裡,定製了幾臺水車。
木匠鋪掌櫃看到圖紙後,問劉雲龍,怎麼這個水車沒水槽、滑板?
劉雲龍對掌櫃說道,我這個水車不用滑板,你照著圖紙做吧。
古代中國絕大部分的水車都是靠木隔板在滑槽裡移動,木隔板向上滑動時,將相鄰兩個隔板裡的水帶上來,但它的缺點是因為隔板與滑槽的地板、側板有間隙,水會流失掉,因此效率並不高,當水車木隔板的滑程超過一定距離時,隔板間的水全流光了,根本打不到水。
劉雲龍設計的不是滑板型的水車,而是水斗型的水車。水斗型水車儘管在轉動時也有水量損失,但與滑板型水車比起來,損失的水量少多了。
他定製了水車後,然後在楓橋一家鐵鋪裡訂製了幾種規格的青銅齒輪。
明代除了做鐵鍋的鐵鋪外,絕大多數鐵鋪還沒有能熔化鐵水的坩堝,所以鍊鋼只能用“淋鋼法”,即使蘇州人發明的“蘇鋼法”,嚴格意義上也是對“淋鋼法”的改進。要普通鐵鋪製作齒輪,只能用青銅。
他要求鐵鋪掌櫃鑄造齒輪時,一定要把齒面整得平滑些。目前還無法提高齒輪的齧合度,只能讓鐵鋪儘量把齒面的平滑度提高些。
他本想讓自己的鐵鋪來製作齒輪,但自己的鐵鋪還沒擴建,場地有限,又忙於做軸承,所以他還是把齒輪的活交給別的鐵鋪來製作。
離開楓橋鎮,他又趕往木瀆金山浜。劉雲龍來到金山浜後,預定了幾千料的金山石,這些金山石將用於建造房屋牆基、碼頭和水車基座。
定好金山石後,又向石匠們討要了幾百斤金山石石粉。馬上要製作織機了,需要不少砂皮。
接著來到了木瀆鎮。木瀆鎮是一個大鎮,鎮上有4家鐵鋪,上次他在木瀆給黃東家造房子時,已與幾個鐵鋪掌櫃熟識了。
他走到一家鐵鋪,這家鐵鋪的掌櫃叫宋阿寶。他與宋掌櫃打了個招呼後,聊了些閒話,然後劉雲龍拿出圖紙,讓宋掌櫃給他打造幾十根圓鋼軸。
他關照宋掌櫃,鋼軸應用精鋼(這個精鋼與後世的精鋼沒法比,也就是用“蘇鋼法”煉製的“鋼”)鍛打,圓度要控制在1/20分。
宋掌櫃聽說圓度要控制在1/20分(即0.16毫米),忙說,精鋼鍛打沒問題,但精度這麼高,每根軸的價格得加錢。
經討價還價,每根長鋼軸加錢100文,每根短鋼軸加錢50文。
鋼軸訂製好後,劉雲龍找到鎮上其他三家的鐵鋪掌櫃,分別定製了偏心輪,滑槽、連桿軸等。
出鎮口時,遇到了黃東家的大兒子黃邦國。劉雲龍在他家幹了幾十天的活,兩個人自然是熟識的,互相打了個招呼。
黃邦國望著遠去的劉雲龍,心想才幾個月不見,這個小木匠怎麼穿起精布衣服了?他不做木匠啦?
回家路過橫塘時,他又在橫塘的木匠鋪裡訂製了棕架、杼板。棕架、杼板還是用木質的,這樣比用鐵質的輕多了。
黃昏,劉雲龍回到家時,人已十分疲憊。
吃晚飯時,媽媽告訴他,今天村裡的高林妹嬸子來了,說是楓橋西津塘有一戶人家的女兒還沒婚配。
自劉雲龍做肥皂後,家裡漸漸有了錢,來劉家說媒的有不少,可都被劉雲龍推掉了。
劉雲龍跑了一整天,累得要命,忙說不識字的、裹小腳的不要,其他條件由你們父母做主,然後倒頭就睡。
他媽媽想,現在農村有幾個女孩子識字?識字的女孩子都是大戶人家的千金,而大戶的千金大多數是裹小腳的,看來這次高家嬸子說的媒又是不成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