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豹說的那二個弗朗機商人果然在第二天帶著通譯來到了鋪子裡。
透過通譯,劉雲龍才知道這二個人,一個是葡萄牙人,叫佩雷斯,一個是西班牙人,叫米蘭達。他們這幾年每年都要從澳門來蘇州做生意,這次在蘇州閶門外發現有肥皂和大幅寬的絲綢後,經打聽是劉雲龍的作坊造的,於是直接找上門來了。誰知劉雲豹以產量不足推脫了。
自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後,朝廷只在泉州開放了對外貿易港口。外國人如要去大明其他地方做貿易,大多是利用泉州的商人、船隻來做的,否則這些地方的港口是不允許你進港的。比如,外國人要來蘇州府、松江府做生意,他們必須乘坐泉州商人的船隻才能進入太倉港、吳淞港。當然,走私生意除外,比如廣東方面的海外貿易90%都是走私的。
劉雲龍心想葡萄牙人為了獨立,與西班牙人打了幾年仗,兩國老百姓都對對方很感冒,現在竟然一起來到了蘇州。他倆是約好了一起來的,還是分別到蘇州的?不過既然來了,生意還是要做的。
佩雷斯對劉雲龍說道:“劉大掌櫃,我們等你好幾天了。你的肥皂真好,我要買2萬塊肥皂。”
肥皂傳說在巴比倫文明的時候就有了,也是用油脂和鹼發生化學反應後製作的。歐洲人也有肥皂,是用羊油與草木灰中的鉀鹽來生產的,是奢侈品,普通人根本用不起。直到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的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肥皂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米蘭達也說道:“你的絲綢真好,我要買500匹。”
這個時候的歐洲也是手工織布,與中國的手工織布一樣,布幅也在2尺左右,因此還沒有布幅這麼大的絲綢。歷史上,1733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凱發明飛梭後,才有了寬幅布匹。
劉雲龍說道:“你們只買2萬塊肥皂、500匹絲綢,就1萬多兩銀子的貨物,小意思。一週後,你們就可以來提貨。”
米蘭達說道:“我們這次帶的銀兩不多,還要買其它物品,所以只能買這麼多。”
劉雲龍問道:“你們是把貨運到澳門,還是直接運往國內?”
佩雷斯說道:“運回國內要好幾個月,我們一般都是在澳門把貨轉賣給別人的。”
米蘭達說道:“我把貨運到馬尼拉,再運到墨西哥去。”
劉雲龍明白了,這二個人相當於是二道販子,於是說道:“下次來,你們可以多帶點銀兩。你們要多少,我就給你多少。”
佩雷斯說道:“謝謝。等我從澳門回來後,再向你買。”
米蘭達說道:“我從墨西哥到馬尼拉,一個來回要花很長時間。下次來時,我一定再拉幾個朋友過來買你的貨物。”
劉雲龍說道:“你們除了用現銀買外,也可以用其它貨物來交換。”
米蘭達聽後,問道:“劉大掌櫃需要什麼貨?白糖要嗎?鏡子要嗎?香水要嗎?”
劉雲龍問道:“白糖不要,你們從福建、廣東販賣到這裡,價格也沒多少優勢。你們的鏡子、香水又是怎麼個賣法?”
米蘭達說道:“鏡子、香水很珍貴的。鏡子每平方尺40兩銀子,香水每瓶50兩銀子。”
在歐洲人還不知道什麼是“糖”的時候,中國人就學會了利用甘蔗製糖,後來又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制白砂糖。但後來中國人獨創了用黃泥水漂白制白砂糖,使得明朝的白砂糖產量大增,向歐洲大量出口,比如崇禎十年英國人就在廣州運走了13028擔白糖和500擔冰糖。
明代的白砂糖主要是福建、廣東的製糖工人利用黃泥、白土(白雲石的一種)濾色後所得,從福建、廣東運到蘇州後,單價是每斤300文,已比去年漲了50文/斤。
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種植有大量甘蔗,但此時還不生產白砂糖,這兩個國家的商人就把大明福建、廣東的白砂糖運往南亞、歐洲、南美洲,甚至運到日本長崎。
中國人目前能生產的還是銅鏡,但歐洲人已能製作玻璃鏡子,他們曾在美洲用一塊小小的鏡子騙取了一個印第安人部落的數百兩黃金。歐洲人把鏡子販賣到中國來,價格十分高昂,一個衣鏡曾高達2000兩,儘管這幾年價格有所下降,但鏡子在國內還是屬於奢侈品,只有豪族和大財主才買得起。
歐洲人從海路進入亞洲後,帶來了他們生產的香水,但價格與鏡子一樣昂貴。後來廣東人學會了做香水,叫“百花香水”,是採用蒸餾法將茉莉、含笑、素馨、麝香等百餘種花取露(即取精油)融合而成,價格也很高,每瓶要10兩銀子,但質量確實不如歐洲的香水。
劉雲龍說道:“我不要鏡子、香水。等你下次來,你可以從我這裡買鏡子、香水,或許每平方尺鏡子只要10兩銀子,每瓶香水也只要10兩銀子,質量不會比你們的差。”
米蘭達以為劉雲龍說的是銅鏡,於是問道:“你們的銅鏡也要那麼貴?”
劉雲龍說道:“不是銅鏡,是和你們一樣的玻璃鏡子。”
米蘭達問道:“劉大掌櫃也會生產鏡子、香水?”
劉雲龍說道:“這有什麼難的?哦,你們想好用什麼貨來交換了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