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漢明

第979章 北美洲(11)

哈德遜在冰島補充了物資後,率部西行,到達格陵蘭島東海岸,然後向南繞過格陵蘭島南部,準備沿島的西岸向北航行時,遇到了濃重的海霧,他們不得不就地停泊。待太陽驅散濃霧後,哈德遜發現前面是一片廣闊的大海。他以為找到了去往太平洋的西北航道,頓時欣喜若狂,趕緊帶著船員向北航行。

其實,哈德遜看見的大海是位於格陵蘭島、拉布拉多半島之間的拉布拉多海。它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寬約1100公里,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

哈德遜在拉布拉多海航行了一陣子後,海風將他們吹進了一個海峽。哈德遜對這個海峽進行考察後,發現它呈東南—西北走向,長約750公里,寬在140—250公里之間。哈德遜將這個海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哈德遜海峽”。

過了哈德遜海峽後,他們又進入了一片大海。儘管此時已是盛夏,但海上還不時有漂浮的冰塊。哈德遜帶領船員小心翼翼地對這片大海進行考察後,發現這是一個海灣,它南北長約1380公里,東西寬約960公里,面積約82萬平方公里,海灣沿岸居住著以漁獵為生的因紐特人。

哈德遜考察到海灣南部時,又發現了一個小海灣,這個海灣長約440公里,寬約220公里。待他們準備離開這個小海灣時,已是十月,海綿上結了厚厚的冰,他們被迫上岸過冬。

哈德遜將大海灣又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哈德遜灣”,將小海灣以自己乘坐的“發現號”艦船艦長詹姆斯(James)的名字命名為“詹姆斯灣”。

來年開春後,海面上的浮冰逐漸消散,哈德遜準備繼續探索該地區,但船員們在被困詹姆斯灣時,對這裡的惡劣環境感到十分害怕,都提出要回家。哈德遜堅持要繼續探險,船員們就發動了兵變,將哈德遜、哈德遜的兒子及幾名生病的船員放逐到了一艘小船上後,自行離開了哈德遜灣。此後,再也沒有了哈德遜的任何訊息,或許船翻後淹死了,或許被土著人逮住後殺死了。

萬曆四十年(1612年),第一批英國殖民者在托馬斯·巴頓(ThomasBarton)的率領下,來到了哈德遜灣西南部的納爾遜河(Nelson)河口建立了殖民點。

納爾遜河源出哈德遜灣西南510公里的溫尼伯湖(LakeWinnipeg),自源頭流出後,一直向東北流,直至流入哈德遜灣,全長約600公里,全線可以通航,其中海輪可通航200公里,沿河有豐富的鎳礦資源。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英國人威廉·巴芬(WilliamBaffin)進入拉布拉多海後,發現了格陵蘭島西部有個大島,他將這個大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巴芬島(BaffinIsland)”,將格陵蘭島、巴芬島之間的海灣命名為“巴芬灣”,然後繞島航行,進入了哈德遜灣。巴芬將哈德遜灣北部、巴芬島西南部的那片海域稱為“西北通道(NorthwestPassage)”。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第二批英國殖民者在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的率領下,來到了哈德遜灣西北部的塞隆河(ThelonRiver)河口,將登陸處的海灣命名為“切斯特菲爾德灣(ChesterfieldInlet)”。

塞隆河發源於大奴湖東部的懷特菲什湖(WhitefishLake)湖群,該湖群有數萬個大大小小的湖泊組成,大型湖泊除了懷特菲什湖外,還有加德湖(GardeLake)、林克斯湖(LynxLake)、霍華德湖(HowardLake)等。塞隆湖自源頭流出後,先向東北流,流經霍頓湖(WhartonLake)、馬喬裡湖(MarjorieLake)、阿伯丁湖(AberdeenLake)、舒爾茨湖(SchultzLake)後,折向東南流,流經貝克湖(BakerLake)後,注入哈德遜灣,全長約900公里。塞隆湖地區居住著因紐特人,以漁獵為生。塞隆湖流域不僅有豐富的野生動物,如馴鹿、麝牛、海狸、水貂、鮭魚等,還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注:今在貝克湖北岸有“貝克萊克金礦”,在貝克湖的克里斯托弗島有金鈾礦,在貝克湖北70公里的蒂希克湖西岸有“梅多班克金礦”)。

崇禎四年(1631年),英國人盧克·福克斯(LuckFoxes)也進入了“西北通道”探險,他將巴芬發現的位於哈德遜灣北部、西北通道南部的大島命名為“南安普敦島(SouthamptonIsland)”。

南安普敦島呈三角形,最長邊長約340公里,最寬處約355公里,面積約4.1萬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約625米,島上居住著因紐特人,以漁獵為生。

福克斯進入“西北通道”後,對四周地形進行考察,發現有個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大島,他將這個大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福克斯島”。

福克斯島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96公里,面積約9520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僅73米,島上到處是湖泊、冰川,因紐特人將該島稱為“安馬魯克圖克島(Ammaluqtuq)”。

福克斯回英國後,英國人認為該島應是由巴芬首先發現的,並不認可“福克斯島”的島名,因此英國出版的地圖上至今沒有標註該島(注:歷史上,1948年,加拿大飛行員阿爾伯特·厄內斯特·湯姆金森(AlbertErnestTomkinson)駕駛轟炸機飛臨該島時,發現航行圖上沒有該島的名字,因當年正好查爾斯王子出生,於是將該島命名為“查爾斯王子島(PrinceCharlesIsland)”)。

崇禎五年(1632年),英國人來到了哈德遜灣南部詹姆斯灣的穆斯河(MooseRiver)河口建立了殖民點。

穆斯河,由源頭馬特加米河(MattagamiRiver,長420公里)、米西奈比河(MissinaibiRiver,長426公里)匯流而成,在下游又接納了支流阿伯蒂比河(AbitibiRiver)後,注入詹姆斯灣,幹流全長約100公里。穆斯河流域除了有豐富的野生動物外,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如金、銀、銅、鐵、鎳、鉻等。

英國人佔據哈德遜灣地區後,從沿岸獲取了源源不斷的皮毛資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