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除了佔據紐芬蘭島東部、哈德遜灣外,還在紐芬蘭島的南部瘋狂擴張。
正德十六年(1521年),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後,歐洲各國的航海家都爭先恐後地想進行環球航行,但在很長時間內沒人能完成。
萬曆七年(1579年),英國人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Drake)率部出海,準備進行環球航行。
德雷克曾多次出航。
隆慶元年(1567年),德雷克第一次遠航,橫跨大西洋,到達了加勒比海。
隆慶三年(1569年),德雷克第二次遠航,經加勒比海航行到了中美洲東海岸。
萬曆五年(1577年),德雷克第三次遠航,循著麥哲倫的航線,前往南大西洋,到達了南美洲東海岸。次年,他率部到達了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東海岸,不過,他沒有進入麥哲倫海峽,而是沿著東海岸繼續南下,發現了合恩島(HornIsland)、德雷克海峽(DrakePassage)。
合恩島,位於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最南部,也即位於麥哲倫發現的火地島的南部,長約9公里,寬約3公里,面積約52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425米。島四周密佈明、暗礁石,海域受西風影響,風力很大,年均風速達15米/秒,浪高可達10米。德雷克並沒有命名該島,直到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威廉·科內利松·斯考滕(WillemCorneliszSchouten)率船隊繞過該島最南端的岬角市,以自己家鄉霍恩(Hoorn)命名了該島,最南端的岬角也被稱為“霍恩角”。後來,英國人將該島稱為“合恩島”,將最南端的岬角稱為“合恩角”。
德雷克海峽,位於合恩角與南極洲之間,是德雷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它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平均寬900公里左右,最窄處約650公里。由於德雷克海峽地處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海峽兩側的氣壓壓差很大,南極洲的乾冷空氣與南美洲的暖溼空氣交流碰撞,導致它成為太平洋、大西洋狂風巨浪的聚集地。由於氣候寒冷,德雷克海峽常有漂浮著的浮冰。即使風浪小時,北部的暖溼空氣來到德雷克海峽後,遇到冰冷的海面,就會使水汽凝結成霧,因此德雷克海峽經常出現海霧,霧時經常超過12個小時。
德雷克見海峽的風浪很大,就沒敢向西航行,而是沿著東海岸退回北部,進入了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海峽是麥哲倫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行環球航行時發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它蜿蜒曲折,長約592公里,寬窄3—32公里之間,東部入口處的寬度達48公里,是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天然航道。東部春夏季時,綠草如茵。西部海峽兩側巖岸陡峭、高聳入雲,每到冬季,巨大冰川懸掛在巖壁上,隨手都會掉落下來,威脅航行的安全。儘管麥哲倫海峽也風大、浪急,且寒冷多霧,但與德雷克海峽比起來,航行時要安全得多。
德雷克穿越麥哲倫海峽後,沿著南美洲西海岸向北航行,於萬曆七年(1579年)航行到了北美洲的卑詩地區,發現沒法穿越安東海(注:即今白令海),就改為向西橫越太平洋,經呂宋群島、馬六甲海峽後,又橫越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回到了大西洋。
萬曆八年(1580年),德雷克回到英國後,被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爵士頭銜,並被任命為普利茅斯的市長。
萬曆十六年(1588年),德雷克成為英國海0軍中將,率部擊退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萬曆十七年(1589年),德雷克率部進攻里斯本,想徹底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倖存的50艘艦船,因指揮失誤,延誤戰機,導致戰爭失利。而西班牙則以此戰為契機,趁機復興海上力量,加強海岸防禦設施。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德雷克率21艘艦船遠征西印度群島的波多黎各島,又被恢復了海0軍實力的西班牙人擊退。德雷克見攻擊受挫,就改而進攻巴拿馬,沒想到患上了痢疾,不治而亡。
英國與西班牙爭奪西印度群島的努力失敗後,把目光轉移到了北美洲東海岸。其實,英國人早在萬曆十年(1582年),英國人沃爾特•雷利(WalterRaleigh)就來到了北美洲東海岸。
雷利出生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曾就讀於牛津大學(OxfordUniversity)法學院。他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得到了德雷克完成了環球航行的訊息,於是他和他的同學就籌劃著要去美洲撈一筆。他們的想法得到了伊麗莎白女王的支援,給了他一筆錢,用於組建艦隊。由於雷利是以女王的名義建立的,因此他的艦隊也被稱為“女王的艦隊”。雷利的艦隊組建完成後,就在大西洋上攔截了多艘西班牙運輸白銀的船隊,成了英國著名的“私掠船”頭目,也即官辦“海盜”頭目。
萬曆九年(1581年),雷利的親戚阿瑟·巴洛(ArthurBarlowe)航行到了北美洲東海岸的弗吉尼亞。他回到英國後,竭力向雷利推薦弗吉尼亞,說那裡到處是高高的雪松、成串的葡萄、悠閒自在的鹿、歡蹦亂跳的兔子和土著人飼養的各種家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