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漢明

第982章 北美洲(14)

“五月花號”到了“鱈魚角半島”後,由於已進入冬季,無法再趕往800公里外的弗吉尼亞,決定就地建立殖民地。

為了平息移民者在航行中積累的糾紛,也為了上岸建立新殖民地以及可能的自治政府作好準備,牧師布萊斯特建議大家訂立一個公約,以約束大家的行為。布萊斯特的建議很快獲得了清教徒頭目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Bradford)和威廉·布魯斯特(WilliamBrewster)的贊同。於是,船上的41名男子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0督0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佈,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簽署條約後,他們當即推舉移民代表約翰·卡佛(JohnCarver)為第一任總督。

約翰·卡佛帶著大家離開“鱈魚角半島”向西航行,來到了“鱈魚角灣”的西海岸。由於他們的出發地是英國的普利茅斯,於是他們將登陸點也稱為“普利茅斯”。

約翰·卡佛帶了一部分人在岸上伐木築屋,大部分人留在了“五月花號”船上。很快,他們帶來的食物吃完了,移民們陷入了饑荒,加上水土不服、氣候寒冷,疾病開始流行,移民中開始有人死亡。

馬薩諸塞地區的土著人有馬薩諸塞人(Massachusetts)、萬帕諾亞格人(Wampanoag)、納拉甘西特人(narragansett),都操阿爾岡昆語,其中萬帕諾亞格人、納拉甘西特人主要居住在東部沿海。馬薩諸塞地區的土著人大多以農耕、漁獵為生,儘管他們的酋長大多由男性擔任,但他們還處於母系社會,男性只負責狩獵、捕魚,女性則負責種植、收穫、分配和貿易。

居住在普利茅斯附近的萬帕諾亞格人酋長叫馬薩索德(Massasoit),他見這些外來人快餓死、凍死了,就大發善心,帶著族人給移民們送去了食物、禦寒物資。

普利茅斯的移民們靠土著人提供的食物、物資渡過了冬天。可惜,約翰·卡佛沒能熬過冬天,病死了,移民們就推舉威廉·布拉德福德為第二任總督。

來年開春後,萬帕諾亞格人還教移民們怎麼捕魚,如何種植玉米。

到了夏天后,萬帕諾亞格人與相鄰的納拉甘西特人發生了衝突,馬薩索德被納拉甘西特人抓走了。威廉·布拉德福德就帶著人來到了納拉甘西特人的領地,將馬薩索德救了出來。

在秋收之前,普利茅斯的移民們全部靠土著人的施捨過日子。到了秋季,普利茅斯的移民種植的玉米獲得了豐收。按照宗教習俗,豐收後要感謝上帝。牧師布萊斯特建議,在感謝上帝時,還應該感謝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的土著人。

於是,馬薩索德帶著90名族人來到了普利茅斯,與移民一起狂歡了三天。此後,每年的這一天,普利茅斯的殖民者都要進行狂歡,他們把這個節日稱為“感恩節”。

移民們在普利茅斯安定下來後,威廉·布拉德福德開始建立皮毛交易站,用鐵器、鏡子、玻璃球等從土著人那裡換取皮毛。到天啟七年(1627年),威廉·布拉德福德在馬薩索德的幫助下,甚至將貿易站建到了西南部的蘭格·埃蘭特島(LangEylandt)、康涅狄格河(ConnecticutRiver)河谷。

“康涅狄格”在土著語中是“潮汐河流域”之意。康涅狄格河,源出新法蘭西殖民地蒙特利爾城東偏南約195公里的第三康涅狄格湖(ThirdConnecticutLake),自源頭流出後,向南流約8公里後,進入第二康涅狄格湖(SecondConnecticutLake),然後向西南流6公里,進入第一康涅狄格湖(FristConnecticutLake),再向西南流約4公里後進入弗斯西斯湖(FrancisLake),出弗斯西斯湖後繼續向西南流約15公里後,折向南流,直至流入大西洋的蘭格·埃蘭特海峽,全長約655公里,下游可通航,通航里程約130公里,小海輪約可通航80公里。康涅狄格河流域森林茂密,有豐富的皮毛動物資源,如河狸、河獺、水貂、狐狸、野狼等。

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三年(1623年),又從英國連著來了2批移民。為了安置這些新移民,威廉·布拉德福德向馬薩索德提出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土地。善良的馬薩索德把自己領地內的一些耕地撥給個英國人。

崇禎三年(1630年),新任總督約翰·溫思羅普(JohnWinthrop)又帶著700名移民來到了普利茅斯。

約翰·溫思羅普曾是英國東部薩福克(Suffolk)郡格羅頓(Groton)莊園的莊園主,還曾擔任過王室監護法院的律師以及管理地方事務的治安法官。崇禎二年(1629年),他參與了英國在馬薩諸塞灣建立的殖民地,現在以普利茅斯殖民地總督的身份來到了這裡。

約翰·溫思羅普來到普利茅斯後,由於帶來的移民急需土地,他便以武力方式從萬帕諾亞格人手裡奪取土地,並要求殖民地內的傳教士要強迫周邊的土著人改宗。約翰·溫思羅普的作為引起了馬薩索德的強烈反抗,武力衝突由此開始。

普利茅斯殖民地內一個叫羅傑·威廉斯(RogerWilliams)的傳教士也看不慣約翰·溫思羅普的所作所為,認為當初沒有萬帕諾亞格人的幫助,就沒有普利茅斯殖民地,因此反對用武力奪取土著人的土地。

身為總督的約翰·溫思羅普見有人敢反對自己,就將羅傑·威廉斯抓了起來,淪為“犯人”。

崇禎六年(1633年),約翰·溫思羅普的兒子小約翰·溫思羅普率一群來自英國的移民來到了康涅狄格河河口,登陸後,將登陸點的納拉甘西特人全部趕走,建造了塞布魯克(Saybrook)城堡,開拓了“塞布魯克殖民地”。

崇禎八年(1635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將哈德遜河河口東的蘭格·埃蘭特島(LangEylandt,即長島)賜給了斯特林伯爵(EarlofStirling)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Alexander)。幾年前,威廉·亞歷山大還只是個爵士。崇禎二年(1629年),他率英軍攻陷了法國在聖勞倫斯河的魁北克城堡,將抓獲的法國總督尚普蘭押回英國後,就被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授予了伯爵爵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