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米紐伊特是商人出身,來到“新尼德蘭”後,將哈德遜河最北部的拿騷堡改名為“奧蘭治堡(KasteelOranje)”,然後用幾年的時間將貿易點進一步擴大。在蘭格·埃蘭特海峽東部的阿基德奈克島(即羅德島)、布洛克島、漁民島建立了貿易點;在蘭格·埃蘭特島中北部建立了“厄斯特巴爾(OesterBaal)”(英國人稱為“奧伊斯特(Oyster)”)、“海姆斯泰德(Heemstede)”貿易點;在曼哈頓半島北部的弗農山(VernonMountain)半島建立了“約恩克海爾(Jonkheer)”、“布朗克斯(荷文:Broncks,英文:Bronx)”貿易點。
隨著貿易點的不斷擴大,身在曼哈頓半島南部北韋克(NoortWijck)的彼得·米紐伊特想著在“新尼德蘭”地區建造一座城市,可造城需要土地,他便把眼光盯上了曼哈頓半島。北韋克(NoortWijck)貿易點不僅有圍牆,還有炮臺,是“新尼德蘭”殖民地的首府,還有12個農戶。曼哈頓半島地處水路咽喉,守住了曼哈頓半島就能保護好周邊的貿易點,尤其是哈德遜河沿岸的貿易點。
彼得·米紐伊特將土著人酋長塞塞斯(Seises)請到了北韋克。
居住在曼哈頓地區的土著人是埃索普人(Esopus)的蒙西部落,他們主要以漁獵、農耕為生,實行的還是“原始公有制”,並沒有“私產”的概念。荷蘭人來到這裡後,他們用河狸皮、海獺皮、玉米等從荷蘭人手裡換取到了以前從沒見過的鐵器、鏡子、玻璃珠子。鐵器替代了貝殼、燧石工具,也替代了石質、骨質箭頭,鏡子讓他們看清了自己長啥樣,尤其是婦女們可以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土著人十分喜歡歐洲人帶過來的五顏六色的玻璃珠子,他們把珠子用線串起來,套在手腕、脖子上。這些玻璃珠子對土著人來說,就相當於我們漢人手裡的玉器、寶石,誰身上套的珠子越多,說明他的身份越高貴。
塞塞斯來到北韋克後,彼得·米紐伊特拿出了一堆玻璃珠子,這些珠子在阿姆斯特丹大概價值60荷蘭盾。塞塞斯看到這些珠子,眼睛都發綠了,問道:“米紐伊特先生,這些珠子是送給我的嗎?”
米紐伊特說道:“尊敬的酋長大人,我想用這些珠子從你手裡買一塊地。”
“買地?你要買哪塊地?”
“就買曼哈頓半島。”
塞塞斯手裡有的是地,他聽了後,心想一塊小小的地可以換這麼多珠子,合算得很,就同意把曼哈頓賣給米紐伊特。
米紐伊特買下曼哈頓半島後,就決定在島上建城,他把城市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ieuwAmsterdam)”。為了將城市建好,他從國內聘請了建築師,先規劃城市規模,再採購材料,再動工興建。在建造時,由於荷蘭西印度公司為了與葡萄牙搶奪巴西殖民地,於崇禎二年(1629年)再次入侵巴西,戰爭幾乎耗盡了西印度公司的錢財,西印度公司不得不從新尼德蘭殖民地抽調大量資金。米紐伊特手中沒了錢,只得暫停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的建造。
崇禎四年(1631年),米紐伊特見財力緊張,就向南部開拓貿易點。
荷蘭人先在蘭格·埃蘭特島南約90公里的東海岸建立了“巴尼德加特(BarndeGat,今紐約州巴尼加特萊特(BaenegatLight))”貿易點,然後進入特拉華河(DelawareRiver)開拓。
特拉華河有東支、西至兩個源頭,東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東部餘脈卡茨基爾山脈(CatskillMountain),西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部餘脈波可諾山脈(PoconoMountains),兩個源頭匯流後(在今紐約州漢考克(Hancock)),蜿蜒曲折地向東流南,然後折向西南流(轉折點在今紐約州特倫敦(Trenton))約100公里,再折向東南流(轉折點在今特拉華州特拉華城),注入特拉華灣,幹流長約650公里,下游可通航,因河口段航道常年水深保持在12米左右,可通大型海輪。
荷蘭人來到特拉華河後,將特拉華河稱為“祖伊德河(ZuydRivier)”,意為“南部河流”。他們在特拉華灣灣口南岸建立了“斯旺恩代爾(Swaanendael)”貿易點(今特拉華州劉易斯(Lewes)城);在特拉華河建立了“新阿姆斯特爾(NieuwAmstel)”貿易站(今特拉華州紐卡斯爾(NewCastel))、“阿琳娜(Alnena)”貿易站(今特拉華州威爾明頓(Wilmington))、“貝弗斯雷德(Beversrede)”貿易站(今賓夕法尼亞州費城(Philadelphia))。
米紐伊特為了籌措建造新阿姆斯特丹城的經費,不僅用鐵器、玻璃珠子、鏡子、布匹與土著人做生意,還向土著人出售火繩槍。首先買到火繩槍的是蒙西人,易洛魁聯盟的其他部落的人見到火繩槍的好處後,就開始從蒙西人手裡購買火槍。英國人見荷蘭人向蒙西人出售火槍獲得了暴利,不僅向蒙西人出售火槍,還向蒙西人出售小型火炮,蒙西人成了火繩槍、火炮的“二道販子”。易洛魁聯盟有了火繩槍後,與英國盟友一同攻擊北部的法國人、休倫人,並透過掠奪人口填補了因瘟疫造成的傷亡。
崇禎六年(1633年),英國人奪取了荷蘭人在康涅狄格河河口的基維特·胡克貿易點,改名為賽布魯克。米紐伊特向英國殖民當局提出了強烈抗議,英國人暫時沒有對荷蘭人在康涅狄格河的其它貿易點採取行動。
崇禎九年(1636年),荷蘭人因失去了基維特·胡克貿易點,就擴建了康涅狄格河終航點的“休斯·德·歌德·霍普(即好運屋)”貿易站。次年,英國人控制了該貿易站,改名為哈特福德。
崇禎十一年(1638年),新任新尼德蘭總督威廉·凱福特(WilliamKieft,也叫威廉·基夫特)恢復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的建造,直至崇禎十三年(16si0年)建成。
崇禎十二年(1639年),英國人對康涅狄格州的佩奎克人進行大屠殺後,趁機奪取了荷蘭人在胡薩託尼河口的“羅登貝格(Rodenberg)”貿易站,改名為“斯特拉特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