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馬薩諸塞灣(也稱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是於崇禎三年(1630年)建立的。
自巴塞洛繆·戈斯諾德(BartholomewGosnold)於萬曆三十年(1602年)發現了馬薩諸塞灣後,英國人就開始籌備在馬薩諸塞灣建立殖民地。
天啟二年(1622年),一群英國移民來到了馬薩諸塞灣的一個小海灣,小海灣口有個小島,繞過這個海島後,來到了小海灣的南岸。他們登陸後,將周邊的土著人趕走了,建造了一個城堡。由於這些移民都來自於本土的韋茅斯(Weymouth),為紀念他們的故土,就把這個城堡命名為“韋茅斯”。這時英國人在馬薩諸塞灣建立的第二個殖民點(第一個是普利茅斯)。韋茅斯建成後,他們把小海灣口的小島命名為“佩多克斯島(PeddocksIsland)”。
天啟三年(1623年),英國海軍少尉約翰·梅森(JohnMason)帶著一批英國移民來到了馬薩諸塞灣,他們在馬薩諸塞灣的東北海岸建造了一個城堡,為了向英國的格洛斯特(Gloucester)公爵表示敬意,他們把城堡命名為“格洛斯特”。
天啟五年(1625年),英國皮毛商托馬斯·莫頓(ThomasMorton)帶著一群受僱於他的工人來到了馬薩諸塞灣的西海岸,他們在韋茅斯西北約7公里的地方登陸。他們在那裡建造了昆西(Quincy)貿易站。崇禎三年(1630年),昆西城的居民向馬薩諸塞灣總督舉報,說托馬斯·莫頓向土著人出售火繩槍,於是被遣送回國。
天啟六年(1626年),又一批英國移民在約翰·恩迪克特(JohnEndicott)的帶領下,來到了馬薩諸塞灣,他們本想在格洛斯特定居,卻被告知沒土地了,於是他們繼續西行,來到了馬薩諸塞灣西岸一個河口的南岸。他們登陸後,建造了塞勒姆(Salm)城。因塞勒姆城北的河流十分細長,像伸長的脖子,約翰·恩迪克特便將它命名為“克蘭河(CraneRiver)”。
崇禎元年(1628年),英國人在馬薩諸塞灣相繼建立了幾個定居點後,英國當局成立了“新英格蘭理事會”,策劃組建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此時,失去了王室監護人法院律師職業的約翰·溫思羅普加入了新英格蘭理事會。
崇禎二年(1629年),新英格蘭理事會接管了多切斯特(Dorchester)公司後,改名為“馬薩諸塞灣公司”。約翰·溫思羅普被選為馬薩諸塞灣公司總裁,同時在馬薩諸塞灣塞勒姆的約翰·恩迪克特被英國王室任命為臨時總督。
崇禎三年(1630年),約翰·溫思羅普帶著一批移民離開了英國,來到了馬薩諸塞灣的塞勒姆,從迎接他的約翰·恩迪克特手中接過了殖民地總督大權。約翰·溫思羅普考慮到約翰·恩迪克特在塞勒姆根基太深,不利於自己的統治,而且塞勒姆距韋茅斯、昆西都比較遠,決定另建新城。他把新城選在了馬薩諸塞灣西岸一個河口的南岸,他把新城命名為波士頓城(Boston),將波士頓城北的河流命名為“查爾斯河(CharlesRiver)”。在波士頓建造期間,約翰·溫思羅普帶著700名移民去了普利茅斯。約翰·溫思羅普在普利茅斯期間,副總督托馬斯·杜德利(ThomasDudley)在波士頓城西8公里、查爾斯河的北岸建造了沃特頓城堡(Watertown),以護衛波士頓的西側。
崇禎四年(1631年)年底,溫思羅普的妻子瑪格麗特·溫思羅普(MargaretWinthrop)和長子小約翰·溫思羅普及兒媳到達波士頓。
崇禎七年(1634年),一批新移民來到了韋茅斯東6公里的地方,建造了欣厄姆鎮(Hingham)。
崇禎八年(1635年),12名移民在波士頓西北約27公里處建造了康科德村(Concord),開墾種植園。
崇禎九年(1636年),由於大批移民來到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殖民地當局在馬薩諸塞灣西岸建造了基尤特鎮(Scituate,也稱錫楚埃特鎮),鎮名來自於土著語的“冷溪”;在波士頓西南約130公里的康涅狄格河東岸建造了斯普林菲爾德城(Springfield);在波士頓對岸建造了新鎮(Newtowne),並在鎮內設立了“新市民學院”。
崇禎十一年(1638年),殖民當局將“新鎮(Newtowne)”改名為“劍橋鎮(Cambridge)”,“新市民學院”也改名為“劍橋學院”。次年,為紀念“劍橋學院”初創時期曾給與慷慨資助的約翰·哈佛(JihnHarvard)牧師,“劍橋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注:歷史上,1780年改名為哈佛大學)。
崇禎十二年(1639年),殖民者當局在“鱈魚角半島”建造了巴恩斯特布林城(Barnstable),整個“鱈魚角半島(即科德半島)”被納入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
崇禎十五年(16si2年),殖民當局在波士頓西北20公里處建造了列剋星敦鎮(Lexington)。
崇禎十六年(16si3年),英國在北美洲東海岸將馬薩諸塞灣、紐黑文、塞布魯克、康涅狄格、普利茅斯五個殖民地組成新英格蘭聯盟後,由約翰·溫思羅普擔任聯盟總督。
崇禎十二年(1639年),馬薩諸塞灣殖民當局在“鱈魚角半島”建造巴恩斯特布林城時,曾主持過新英格蘭理事會工作,又長期在馬薩諸塞灣公司任職的費迪南多·戈吉斯(FerdinandoGorgels)爵士得到了英國皇室的許可,在馬薩諸塞灣北部組建緬因(Maine)殖民地。
“緬因”一詞來自於法國。
法國人佔領阿卡迪亞(Acadia)地區後,也不斷沿著北美洲東海岸向南擴充套件領地,他們佔領了大馬南島(GrandManan)西南部東海岸的一個山頭後,將它按國內的“緬因省”命名,並把“緬因”地區併入了阿卡迪亞。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英國遠征軍將居住在阿卡迪亞的大部分法國人驅散。
英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移民安穩後,威廉·布拉德福德就積極開拓貿易站。一個皮毛商人就在土著人的幫助下,於天啟五年(1625年)來到了緬印地區,進入了土著人所稱的肯納貝克河(KennebecRiver)。
在緬因地區的中北部、魁北克東南170公里處有個被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餘脈包圍的湖泊——穆斯黑德湖(MooseheadLake),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5-10公里,面積約310平方公里,海拔約312米。湖岸蜿蜒曲折,湖中有80多個島嶼。因湖面輪廓形似駝鹿頭,故被稱為“穆斯黑德湖”。
肯納貝克河就發源於穆斯黑德湖,自源頭流出後,基本上一直朝南流,直至流入大西洋,全長約240公里,下游可通航,通航里程約70公里,漲潮時可通航萬噸海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